“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来源:华夏寺庙文化网昌兴2019-08-2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清凉山志》中说:“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水经注》中说;“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东台照

昌兴   

《清凉山志》中说:“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水经注》中说;“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 因其五座山峰耸立,称为“五台”,故名“五台山”。《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夏,故名‘清凉’”,五台山亦称“清凉山”。《华严经》卷二十九《菩萨住处品》中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传说在很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自然墒况。时值叫五峰山,气候非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属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求援。文殊菩萨慈悲心肠,运用神通向东海龙王要来了“清凉石(俗称歇龙石)”,并将其安放在现今中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使五峰山成为气候宜人的“清凉佛国”,这条山谷也被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个寺院,取名“清凉寺”。“五峰山”也就更名为“清凉山”了。因此从一定意义来说,清凉山文化,也就是五台山文化,亦是“清凉佛国”文化。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应化道场。望海寺,是一座“清凉佛国”之称的五台东台顶寺庙,东台顶亦名望海峰。坐东向西,主供奉文殊菩萨。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今望海寺为明嘉靖年间由秋月禅师重修,皆为石建窑洞。正殿为文殊殿,东台被称之有离岳火。古德们说:五台山的五个台是报身的五蕴清净为五种智能而自现五方佛。东台是意自现的不动佛。东台乃智能文殊道场,主息法,修法者可根据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大事业选择相应的东台望海寺,可获得快速的加持。 因此,观察、研究和探寻“东台学”,也是 解决“五台山学”主体文化有机构成内核要素问题,以期解析“清凉佛国”文化密码,更好地研究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中国佛教。笔者认为,东台学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她涵盖了自然、地理、天文、人文、宗教、经济、景观诸多内容学科 ,经过初步梳理、归纳,“东台学”现象主要简述如下:

佛象文化:有石窟五间,内有石雕文殊及胁侍像。隋朝时期传下来的文殊菩萨男身佛像。一九九八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一尊,铜像通高两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建莲花殿一座,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来客。释觉一方丈亲自从缅甸请回来的国内最大的玉质卧佛像。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望海寺

地理文化: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位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方圆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东台是五台山的五台之一,东台顶亦名望海峰,台顶端如鳌鱼脊,海拔2795米,东台顶所在的山叫青蓝山,壮如耸立的巨象,蒸云寝壑,爽气浮空,东望明霞,若波若境,可以远眺大海变亦见沧瀛诸州,登临望海峰,可望云海,观日出令人有羽化登仙之感。望海寺位于台怀镇以东10公里,地质学上称之为夷平面,面积为0.2平方公里。东台面积在五个台顶中最小。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师於原址重建望海楼。此楼巍然壮丽,极为壮观。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远能望见山东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那罗延洞,窟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 那罗延窟是文殊秘宅,,在东台顶下不远的半山腰处,海拔2769米。

史(经)志文化:据《清凉山志》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就是东台望海峰之名的由来。另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据《清凉山志》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就是东台望海峰之名的由来。另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据《清凉山志》载∶「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异人入那罗延窟,留笠子,建塔藏之」,故名。《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释迦牟尼佛祖在《华严经》中说过,文殊菩萨就住在五台山。罗延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明确授记文殊菩萨安住的山洞,是文殊菩萨长期与金刚手菩萨等一万菩萨转法轮的地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记述,在这菩萨的住处,又有天龙八部围绕.殊胜异常,俨然是一处真佛境界。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望海寺

传说文化:那罗延窟是文殊秘宅。东台传说:台顶有北宋宣和年间建的笠子塔。东台畔有一石窟,名罗延窟,窟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相传,曾有一异僧入罗延窟不返,在外留下笠子,后人建塔藏之。台怀北的坡面称为枣林坡,现在望去苍茫一片。传说北魏永安年间,有一个叫延庆的人,守猎逐鹿至此。随从的仆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指点,找到一片枣林,吃了一阵,还把枣装满口袋,返回来送给延庆。延庆好不奇怪,这么高寒的山上怎么会有枣林呢?复循迹寻之,那片枣林却不见了。所以这面坡叫成枣林坡。传说那罗延窟和金刚窟是相通的。相传,曾有一异僧入那罗延洞不返,在外留下笠子,后人建塔藏之。台怀北的坡面称为枣林坡,现在望去苍茫一片。传说北魏永安年间,有一个叫延庆的人,守猎逐鹿至此。随从的仆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指点,找到一片枣林,吃了一阵,还把枣装满口袋,返回来送给延庆。延庆好不奇怪,这么高寒的山上怎么会有枣林呢?复循迹寻之,那片枣林却不见了。所以这面坡叫成枣林坡。 那罗延洞是文殊秘宅,传说那罗延窟和金刚窟是相通的。《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佛经记载,印、汉、藏公认,五台山是没有争议的清净刹土,文殊菩萨的道场。释迦牟尼佛祖在《华严经》中说过,文殊菩萨就住在五台山。那罗延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明确授记文殊菩萨安住的山洞,是文殊菩萨长期与金刚手菩萨等一万菩萨转法轮的地方。最有加持力的罗延窟位于东台的东北面,沿小径约两百米左右。夏天颇为凉快,洞内的水是冰冰的,内有龙王的化身。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着述了“文殊大圆满”。《广清凉传》卷下载:“那罗延洞者,在东台东侧,洞门向东,深二丈余,..,然深不可测,时有冷风拂面,传云:此洞与金刚窟皆大圣之所宅也。”敦煌遗书《五台山赞》云“佛子北台东脚那罗延,弥覆盘徊曲连,有一天女名三昧,积米如山供圣贤”。 著名的那罗延洞,盛夏洞内结冰,太阳照射于洞口,显出云蒸霞蔚之景观。这便是佛教传说中的“菩萨住处”。传说神奇的枣林.历史上的轶闻趣话俯拾皆是,名公护法多有流传。  东台传说,莲华生大士与诸童子,虽然漫步游历,但神通威力,依旧不可思议,所以往来登顶无比自在。他们登上东台之时,只见峰顶入于云霄,宛如鳌背一般。安立峰顶,心澄气爽;东望明霞,犹如明镜,如观大海。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译(藏)经文化: 澄观大师首开直译意译评论的先河。观澄观大师所著“经疏”典籍中的翻译评论,远远超过 “取义”、“敌对”的范畴,澄观大师对翻译史的贡献值得世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澄观大师只是五台山诸多高僧之一,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讨《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大)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大)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卒,年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高僧大德,慈化大师、大圆满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澄观国师、杜顺和尚等高僧不仅修习有成,而且著述颇丰,为后世研习华严要义积累了宝贵财富。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崇寺(护佛)文化:从东汉永平年间开始,汉明帝刘庄使外域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传法布道,就打下了帝王崇佛弘法的深刻烙印。以后各代,竞相效仿,形成了这座名山独特而宏富的名篇巨制。而崇信佛教的历代帝王,同样注重返往巡幸观礼。史载。魏孝文帝常于京都平城到此巡游,并下令五顶各置一寺,始供五方文殊,东台建寺奉聪明文殊,成就了启智祈福的殊胜拜谒道场。到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帝下诏再建文殊殿,造像以供,指示安抚僧侣,让其诵经祈福,庇佑国泰民安。唐太宗对东台文殊信奉不移.贞观二年颁旨在东台顶设斋供佛敬菩萨,并诏日:“朕惟神道设教,慈悲为先,玄化潜通,亭育资始⋯⋯”除武宗灭法 、以外,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佛教的极盛时期,东台望海寺,也是太宗皇帝下令拨款重~予修葺的重点佛寺之一,皇帝礼谒聪明文 ∽殊,当作皇家祈福道场。宋、元、明各代,五台山佛教屡见新盛.上东台望海寺更不例外,在皇家的高度重视 、下,香火极旺。历任帝王或登临,或撰文,或赋诗,各种志书均有记载。z这里重点记述近代历史上皇帝对东台顶的垂爱。大清皇帝入主中原,对佛教崇信有加,特别礼遇五台山,从首位皇帝开始,隔岁朝台,梵香祈愿,康熙五次朝礼,乾隆六度重游,创下了皇家亲临的次数先例。康熙皇帝登东台览胜拜谒后,大发感慨,亲笔题写了《御制东台望海寺碑》,碑文中叙:“周官职方民,掌天下之图。辨九州之国,州表一山为镇。蜞其巅可以望海者,则扬之会稽,衮之岱,青之沂,幽之医元闾,凡四山焉。惟岱距海较远,登日观,望扶桑,其鲁晓峻极,尤非他山可比也。五台隶并州,州境无海。而台之东峰以望海名,盖云中上党,晋地天下之脊。山之麓既高,而台之高复三十余里,龙泉以东,岗峦陵阜,皆处以下。远瞰沧瀛诸州,景光向恍,俨若紫澜浩淼,与清颗之气相接,记称旭日东升,望大海若陂泽,信以为哉。台有寺,榱栋程桷,不蔽风雨。朕省方登此,命加修葺,复其初制,莲台法相,固极庄严已。四方之人。得于焉信宿,纵睇渤海之朝墩,以视夫岱宗日观,又何多让耶!遂砻片石,文以记之。”康熙皇帝登上东台,极目远眺,大发感慨,他由扬州的会稽山,衮州的泰山,青州的竹山,幽州的医元问山联想起来,感到只有泰山离海较远,登高望日极为殊丽。他山不能与之相比。而五台属晋,境内无海,东台却用望海命名建寺,高广雄伟,海拔三十余里。皇帝将此次登东台感想写成一则文章,文臣大吏立即刻碑御制,立于东台,以示不朽。乾隆皇帝比起祖父来,对五台山佛教的崇信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十四年春三月亲登东台顶,礼谒观日出,亲撰《望海寺碑文》。“慈氏以性海为万法之宗.故息心净心必穷极海藏,超证圆通乃为深入佛海。众生缘未成熟,则皆以津筏济度,令至彼岸。学人勤苦精进.以求证入.固瞻望觉海而未测究者也。东台之峰与寺,并以望海名。《志》称东望大海,如波若镜,盖荡云沃日之观境,固然已。朕命修葺此寺,因思即境征名是世谛,非义谛也。夫佛说国土如恒河沙,皆依华藏世界海住,国土无量,海亦无量。今踞一峰之顶瞻望一隅,遂以为是大观.而即藉以表佛刹之号乎。象教流入震旦,缘盛于东。东台那罗延窟,《经》云是菩萨住处。天龙八部围绕供斋,则海会即在山中。瞻谒曼殊者,但当于此寻源,东望海溟,犹堕见网。昔圣祖驻跸兹山,诸寺皆降御笔,而兹寺独颜以般若,原可循本而悟真诠矣。”这是乾隆十四年春三月,皇帝登东台观日览胜谒文殊之后的御笔.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五度朝台,在山中各寺均留有御笔,惟在望海寺书写最为精严,原来这里是一个聪明文殊真实的演教弘法之处。乾隆皇帝不仅下令拨款修筑望海寺,亲撰修葺碑文,除了帝王崇寺护佛外,历代名相重臣均有护法记载,尤其登东台览胜朝礼者更甚。以宋代丞相张商英为最。《清凉山志》记载,宋哲宗元祜二年二月,张商英到五台山,于二十九日到东台,当时东台五色祥云涌现,车轮般的白色圆光从地面跳跃而起,张商英诗兴大发,随口道:云贴西山日出东.一轮明相观云中。修行莫道无捞摸。只恐修行落断空。待张商英的诗偈说完,大风推着云雾奔涌而至,仿佛要推倒整座山峰。 

名僧文化: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习《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卒,寿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澄观法师以及历代高僧的著述与趣闻,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五台山东台附近,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大圆满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长住于此,直至此劫坏空。有笠子塔一座,相传是宋代宣和年问代州牧登顶.与慈化大师共同见到了一位外方僧人进入那罗延窟,留下笠子,后建塔纪念。明代嘉靖年间秋月禅师。十六罗汉、佛护尊者、清凉国师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 为了一切如母的苦难众生消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我们该精进努力朝拜三宝事业的显现--圣地、圣像、塔寺等。十三世达赖喇嘛之经师列绕朗巴尊者转世莅临五台山,在善财洞闭关期间亲见文殊菩萨之后,来到了罗延窟。1987年春天,法王他老人家在窟内闭关了整整十四天,非常不可思议。法王亲口说过:“在此期间,我日日夜夜都处于光明境界之中。”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望海寺

显现文化: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清凉山志》记载,宋哲宗元祜二年二月,张商英到五台山,于二十九日到东台,当时东台五色祥云涌现,车轮般的白色圆光从地面跳跃而起,张商英诗兴大发,随口道:云贴西山日出东.一轮明相观云中。修行莫道无捞摸。只恐修行落断空。待张商英的诗偈说完,大风推着云雾奔涌而至,仿佛要推倒整座山峰。见了这种现象,张商英问其故,主持僧报告:“刚才是巡检大人手下兵丁,拿来肉在锅里烧煮,我们无法管住,以后一定不能让人们这样做了。”瑞像的显现,更表明了东台是聪明文殊的真实所在。 2019年6月7日(朝圣五台山之日),时值五台山望海寺(太原客运站至五台山沿途目睹)呈现佛光(日晕)祥瑞, 

日出(旅游)文化:望海楼为观云海赏日出之最佳处。东台能看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著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每当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静谧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雾海之中,配上浑厚的晨钟声,愈发显得庄严肃穆。踞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云海、雪峰、金殿金像相互辉映那。那罗延洞内最高处约3米,深约7米,洞顶上怪石嶙峋,凹凸有致。据当地人说,洞内时有白雾喷出,间有七彩光色,尤其是在雨后,景象甚为壮观。观东台日出是期待,欣喜与感动,初生的太阳就像人初生一样,纯净,经过世事磨砺,有了各种故事。从日出到日落,就像人的一生,只不过太阳落下会再升起,人不会。所以在有限的人生中,活的精彩,才不枉此生。黎明前,天空墨墨,东方地平线上透出缕缕红霞,一点紫红缓缓升起,由暗到明,蓦地,微微一跃,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顷刻,朝霞满天,五台山变成金色世界。天气晴朗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可观赏到壮丽日出的全过程。在海拔2796米的五台山东台顶,踞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云海、雪峰、金殿金像相互辉映。 

云彩文化:那云海,如棉如絮,或冲天而起,或万马奔腾,或重塞天地,或与大山融为一体,或与太阳亲密接触,云在山间翻滚着,时而如絮鳞鳞片片,时而如涛汹涌奔来,时而如僧缓缓飘过。时而如狮子,时而如莲花,时而如凤凰,令人震撼。

文物(遗迹)文:古文殊殿供奉隋代四臂文殊菩萨,手持宝剑斩断世间一切烦恼,给人文化启迪,以开启智慧之门。寺古迹现仅存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至1125年)建的笠子塔, 院内有一明万历七年(1579)所铸大钟。

遗迹(存)文化:那罗延窟、笠子塔、观音坪、东台沟,枣林、五王城、天城、大会谷、华林、温汤泉、马跑泉、龙泉关、旧路岭、铁铺、栖贤谷、观音洞、化竹林、青峰、现圣台、明月池、石佛岭、浸天石、研伽罗山、紫府、黄巍岭、观东石等二十六处灵迹遍布其间。台东侧的那罗延窟,是生成于远年的岩溶洞窟,其内风清气香,盛夏依然结冰。被历史上的游人信众所青睐,也被后人誉为菩萨住处和神龙所在。觉一法师主持修复东台龙王殿时,开挖基础过程中,掘出了一尊金刚手菩萨,一尊四臂观音。经初步考证,应为明代遗存,并且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造像特征,佐证了望海寺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古有灵迹廿六处,现略述九处。那罗延窟:那罗延,天力士名。有坚固不可摧、金刚不坏而具大力量之意。那罗延窟是文殊秘宅,在东台顶下不远的半山腰处,海拔2769米。传说那罗延窟和金刚窟是相通的。在台东畔,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能吐纳云霞或有灯光射出。《华严经》中说,此是菩萨的住处,也是神龙所居的地方。(学按:《法华经》中说的龙女是否在此居住哩?其实她也是文殊的化身,此中渊源义理,兹暂不说。)笠子塔:座落在东台顶北麓五百米处。宋代宣和年间,有代牧(官职)赵康弼和慈化大师,见到异僧进了那罗延窟,外面只留下了笠子,乃建塔藏之。 塔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形制为一座覆钵式的喇嘛塔。笠子塔,是东台一大圣迹,该塔通青石砌筑,高约五米。塔基平面呈方形,石质束腰须弥座承托著瓮形塔身,塔身上又置一圆形基台刹座,其上为十三级相轮刹身,笠子塔原来的华盖及塔已毁,只留下了刹杆。枣林:台之东北方,在元魏永安二年时,恒州刺史延庆,因为打猎到此。家仆四人在逐一白鹿时,偶见大宅高楼,鹿即窜入。有一长者须发皆白,拄仗而立。且曰:鹿乃我家所有,你们何故妄逐?仆人曰:你不让杀鹿食用,但是我们很饿啊!翁指东林之枣说:才成熟,你们可以食用。四人乃去食枣,而且还摘了一些以进主人延庆。庆觉怪,乃去寻找,则什么也见不到了!天域:五王城侧灵迹记云:天城者,乃变化成的寺庙,因此是不依靠地的,它是出于云霞,有红色的楼,蓝色的殿,好像是天上的宫殿,凡遇到的人,则俗世尘劳之心,顿时就会消失了。(学按:这象峨眉山金顶上,有时在云霞中现出宫殿一样,南海普陀山也是这样子的哩!)栖贤谷:台之西南沟,乃古代真人藏修处也。现圣台:青峰之南,唐代澄观国师,曾见万圣遍空,五台停岫。明月池:台西南二十里,过去有人在黑暗的夜里却看见很明的月亮在澄清的水中。漫天石:在东台顶,古来就有此怪石,在夏天就流液,而且晚上还有光,曾有人造屋于上面,则会被火烧掉了。紫府:乃五台之总称。远望五峰之间,则见紫气郁郁,神人之所居也。

石(片)窑洞文化 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唐代诗人李颀的《题璿公山池》。唐时人们在进行园林活动,叠山理水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片石这一材料。相对于动辄千斤的巨石、奇石而言,片石体积小,堆叠亦方便,心灵手巧之人,可借片石之便,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园林小景。 丹皂,即丹灶,亦指炼丹的方术丹灶。此联主要写那羅延洞的特点

诗词文化:宋朝的宰相张商英曾经咏赞东台说:“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圆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火一团。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登上了南台时,只见山峰耸峭,烟光凝翠,而细草杂花千峦弥满,宛若铺上锦锻一般。咏东台之壮观:“攀岩耸步上层峦,身世悠然宇宙宽。一望沧波迷大海,遥瞻紫气接长安。丹峰隐隐霞光映,碧树重重月影团。怪道阴云生石洞,从知灵物此中幡。”明代著名诗人万象春。 “石窟开岩畔.灵踪接上方。云霞常出没。神物自幽藏。冷积千年雪,虚明五夜光。东南观海岱,烟水思茫茫。”明代著名诗僧释镇澄。明代僧侣诗人释镇澄作诗道:“梦里乾坤度几秋,穷源直到海峰头。短筇击碎那罗窟,佛国恒河任尔游。”明代诗人释德清曾写道:“策杖烟霞外,重关虎豹林。路当崎曲险.山入塞垣深。惨淡黄云色,萧条落日明。边笳如怨客,呜喧岭头吟”。明代诗人高云登东台,有感作诗道:“云飞雾卷露层峦.目射琼台法界宽。势插斗千叠险。根维坤轴万年安。树声入耳波翻海.岚气燕衣翠作团。攀尽藤萝嗟力倦.何殊蜀路乞千幡。”康熙皇帝将东台望海峰观景所见写成诗作,至今广为传诵。“谁架鳌为柱,神州在一方。重关连委粟,半夜豁扶桑。晓散岚光白,晴收水气黄。瀛儒不可极,万里自苍茫。”乾隆皇帝还多次有感赋诗,其中一首是:“天半瞻兰若,钟声发上方。只疑查到汉。空说海生桑。积雪山皱白,经霜叶染黄。圣踪馀想像。云际辨微茫。”。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三次登临东台,于一九九七年盛夏登台有感赋诗一首:“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其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一山连属,势若游龙,唯南台特秀而深居也。”(澄观国师)。咏东台云及佛光景观题作:“《禅画》:三狮雄居迎凤凰,佛陀巡游显圣王,金色莲台安众足,白鹤雅音润心房。”,“《云》:曼陀花开见慈尊,圣塔高耸天眼通,遥观香炉生紫烟,笔直佛心悟中升。”,“《云中语》:龙嘴张开显神威,旁生欢乐戏耍飞,彩虹当空织仙庭,塔顶搭建通天梯。”,“《龙殊》:昂首张口纳宝珠,腾空跃起满天辉,佛光圣出沐金流,寺塔院表清净归。”,“《祥瑞题照》玉马腾飞跃天坡,仙门顿开欢喜多,龙神护卫现祥瑞,虔诚朝圣殊胜歌。","《祥云》:雄鹰伏峰巅,龙嘴吻山川,化雨洗尘埃,顿悟心知先。",“《东台。云》:花蕾系缚簇仙庭,金鹤劲舞乃天成,九霄秘境圣贤游,漫步苍穹露真容。”,"《东台。狮》:望海寺院耸九天,雄狮屹立吼山川。妙德化现呈眼帘,虔诚礼佛悟无生。","《东台。花》:曼陀利花编织绸,龙神护佑圣地巡,不识五台臧真谛,有缘视宴堪一流。","《朝霞。东台》:彩霞溢彩望海生,顶天立柱旭阳冉,玉带哈达皆圣物,佛字随缘只擎天。"(当代昌兴居士)。咏东台,“《咏东台》:鳌背雄插云峰巅,东临寺楼阅海天,似望圣境琉璃国,妙德师利说法欢,雾卷云收顿觉无,空林仙庭心胸添,鸟鸣狮吼俱乐作,那罗洞里瞻遗篇。”(当代居士昌兴)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建筑(塔楼)文化:原有山门、过殿、 正殿、南殿、笠子塔、望海楼等建筑。寺院青砖塔是隋代所建,东台顶原建望海楼一座,高十六米,三层五间,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楼是专为游客和信众们观日出而建筑的,后被毁。一九八五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师於原址重建望海楼。石牌坊,上书“东台顶望海寺“。东台顶上的牌楼。

楹联文化:"峭石千重立;藤萝百道开。"(峭石:高峻矗立的山石。藤萝:蔓延生植物,有紫、白等色)。此联说东台山石险峻,植物遍布,景色奇美。"手持多贝叶;心内有瞿昙。“(贝叶:即贝叶书,指佛经。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故名。瞿昙:梵语音译,也作乔达摩,释迦牟尼族姓,后以瞿昙为佛之代称。)“试问本来无一物;更从何处悟三生。"(本来无一物:语出《坛经》禅宗六祖慧能之偈:“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为:原本就没有一种有形体的东西。悟:对佛教教义的认识和理解。三生:即三世。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峰腾云海,叶叶扁舟从眼前飞过"(峦披异彩,茫茫霞波自脚底生来,作者向之)"峭石千里,鼓勇攀登三晋险;晴空一碧,放怀赋咏五台秋。"(作者魏寅。)“万年冰,灵液供丹皂;千古洞,清心照玉壶。(那羅延洞联)”。“真化融通,圆光射出游人影;凡圣交彻,灵霞染尽宿客衣。”(作者:向之)“片石孤立窥色相;清地皓月照禅心。”(作者:向之)“丹峰隐隐霞光映;碧树重重月影团。"(作者:魏寅)"绿水无愁风皱面;青山不老雪白头。"此联来源于清代一副对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此联的意思:水本来是没有什么烦愁的,因为他像镜面一样平静没有一点皱纹,但当风吹过的时候就起了波澜,就像起了皱纹,山原来是不会老的,但是因为山顶的白雪而显得好像白了头一样!拟人的方式,比喻因为外界别的原因使自己改变。此联的经典之处在于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水波与人"皱面"的相似 以及 白雪与"白头"的相似,意境十分美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创意,两句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忧愁、烦恼之心事,十分形象准确. 冯少鹏书法大家、五台山书法家协会,五台山美术家协会共同捐赠给五台山东台望海寺的。赠送的佛联上联为:东望密洲紫气艳天四臂文殊常呈般若,下联为:西思智海师利妙境十方法界永现光明。

寺院文化。恢复失传多时的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武僧队。2005年,释觉一法师成立中国五台山书画艺术研究院,植根于清凉、清静、清雅的佛国胜境,以传承中华传统书画艺术为己任,努力凝聚、感召一大批热心传统文化、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书画艺术家。目前,研究院已在太原、大连、北京等地建立分院,其它分院还在陆续筹建中。从台怀镇走到北京,再到黑龙江,大连,海伦,三亚,云南,昆明等等地方。举办书画展、贡献书画、捐赠贫困学生等等。

禅书文化:2011年觉一法师创办了东台望海寺中国五台山书画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五十多场书画联谊与笔会,重点拓展佛法与书法的交流平台,深切阐发禅法与书画的意趣妙理。原中书协主席沈鹏、张海亲自为书画院题匾,著名国学大师、书画艺术大师范曾题词, 特聘我国老一辈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嫡孙齐秉颐,徐悲鸿大师的长子徐晋平为书画院副院长。不少名家与大德慕名前往,参加各类笔会联谊。觉一法师倡导并亲自组织在大连、北京、石家庄等地创办了书画艺术研究院,扩大了交流范围,拓宽了交流平台,使五台山佛教文化大放异彩。中国五台山云数据10月11日电讯(杨康 白雪婷 贾守义)10月10日,中国著名书法家陈铭老师一行莅临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在释觉一大法师的陪同下,观日出日落并浏览奇观异景后,现场即兴挥毫笔墨。(陈铭老师师从沈鹏先生,深受沈先生书为心画的理论熏陶。1943年生,苏州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善写行、楷,隶等多种等书体,尤其擅长行草。他的书法绘画评论文章发表于国内主流报刊、杂志,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及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展览并获奖。观陈铭老师行草,其特点用笔爽利,奇侧生姿,跌宕奔放,气脉相贯,具有潇洒俊逸之气韵)著名书法家赵长青拜访五台山东台望海寺2019-06-09 12:11著名书法家赵长青一行七人赴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拜访住持释觉一法师并交流书法艺术。一展妙笔高情,亲自赠送墨宝,以结善缘,留下最酣畅潇洒的翰墨意蕴。(赵长青,1953年7月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研究生学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年轻时曾就读于黑龙江文学创作讲习所,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文艺评论多篇,分别有《望大陆》、《五环之花》等四首歌词在《中华情》和2008北京奥运征歌评选活动中获奖。曾先后出版《飞翔的乐章》和古体诗《紫怀堂诗稿》等五部诗集,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为其举办诗歌研讨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书画院院长。年轻时曾就读于黑龙江文学创作讲习所,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文艺评论多篇,分别有《望大陆》、《五环之花》等四首歌词在《中华情》和2008北京奥运征歌评选活动中获奖。曾先后出版《飞翔的乐章》和古体诗《紫怀堂诗稿》等五部诗集,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为其举办诗歌研讨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书画院院长。)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慈善文化:鉴于东台顶紧邻五台山鸿门岩,冬春两季偶有过往行人与车辆遇上风雪被困,陷入生命的危险,八年前,寺管会就在鸿门岩设立救助站,实施了扶危济困抢救生命的慈善行为,深得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好评。(1)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在大连举办一次放生法会,在众善信中倡导素食养身,号召不杀生,关爱一切有情众生,将慈善事业推广开来。在他的大力资助下,在海龙市建起一座希望幼儿园,百余名幼儿免费人园。台怀中心校建设时,觉一法师解囊相助,诸如邻村修路、架桥、养老等公益事业的资助,已经难以计数。为了方便与众生沟通,将慈善事业做大。真正救助需要帮助扶持的弱势群体,早在2008年,觉一法师就倡导并建立了慈善基金会,并在东北设立接待站,利用有限的善款拯救那些濒临危险境况的苦难者。2012年10月6日曾远去大连为放生团主法放生祈福佛事法会;2013年农历2月19日为大连念佛堂开光主法;2014年8月7日,大师听闻台怀镇鸿伟中学办学经费异常紧张,学校教学环境差,慷慨解囊为鸿伟中学捐资2万元。2)主动要求参加慈善义捐和赞助书画活动。为了使书画艺术与佛教的慈善禅意相融合,五年问,觉一法师倡导并亲自组织在大连、北京、石家庄等地创办了书画艺术研究院,扩大了交流范围,拓宽了交流平台,使五台山佛教文化大放异彩。

信行文化:在捍卫传统文化的同时.紧步时代潮流,坚持爱国爱教,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深入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宗教信仰的政策和法令法规,努力践行“人间佛教”精神,教诲弟子信众正信正行,把文殊道场看作教化人们向善从好的宣传阵地,赢得了大众和信士的衷心拥戴。请专家及大德拟制修复方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维护占碑旧塔,复修文殊殿,补修天王殿,重新修筑了斋堂与僧寮。坚持利用每一位居士的布施,修复古刹,弘扬正法。十余年间。先后修复了绵山云峰寺、介休吉祥寺、虹济寺、太原小店宝林寺、孝义观音寺、七佛寺、文水观音寺。


参考资料

(1)五台山望海寺 360百科

(2)清凉学堂 | 东台望海峰望海寺楹联赏析

(3)胡春良||五台山东台望海寺楹联(散文)

(4)文殊大圣神行录 

(5)华严代有才人出——东台望海寺住持觉一法师印象、

(6) 五台山金刚座:文殊菩萨顶上的五髻五智

(7) 东台望海寺之一一一作者安建华

(8)五台山 东台望海寺诗十首(昌兴) 传统文化扎根网  2019年8月14日

(9)咏东台 望海峰(当代居士昌兴)传统文化扎根网 2019年8月19日 

(10)图片摄影均系释觉一法师

(编辑:鑫果)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相关阅读: 清凉佛国与东台学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