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农技专家泛滥短视频平台:虚假人设背后的“割韭菜”产业链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靳朴2025-08-1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假农技专家的横行,不仅关乎农民钱袋子,更威胁粮食安全根基。唯有平台、监管、社会三方合力,才能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守护好每一寸土地的丰收希望。

近日,全国多地农民反映,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大量自称“农业专家”的账号,通过专业人设包装兜售高价农资产品,导致农户经济损失。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专家”背后实为专业化营销团队,以虚假身份和话术实施精准销售产品,形成一条覆盖账号孵化、内容生产、产品销售的灰色产业链。

“专家"现形记:白大褂与话术背后的表演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搜索“农业技术”,大量账号以“农科院研究员”“十年种植专家”等身份活跃。账号“史老师说农业”拥有12.9万粉丝,其视频中,出镜者身着印有“农业研究所”字样的白大褂,站在摆满农药的货架前讲解种植技巧,结尾却频繁推荐某品牌肥料。类似账号的“种地小妙招”视频更呈现高度雷同:用食盐、白醋等日常物品调配“除草剂”,渲染“农资店不会透露的秘方”,最终引导购买自家产品。

记者追踪发现,这些账号多归属于同一团队。以“祥禾农业”为例,其旗下千余个账号统一使用“农业专家”人设,产品均来自关联店铺“祥禾农资总店”。经实地探访,该店铺注册地址实为河南濮阳某闲置民房,店内空无一人,仅悬挂一块招牌。团队负责人坦言:“专家身份全靠虚构,是否懂农业不重要,带货才是核心。”

产业链条:从账号孵化到“换壳”重生

调查揭示,此类骗局已形成工业化运作模式:

1.人设包装:团队签约素人,通过白大褂、实验室场景等视觉符号伪造专业形象,部分账号甚至直接冒用“农业主持培训”等无关领域身份转型。

2.内容生产:采用模板化脚本,以“免费指导”吸引流量,前半段科普后半段植入产品广告,话术强调“限时优惠”“独家配方”。

3.销售闭环:农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部分商品备案信息造假。例如,某“花生膨大剂”宣称含特殊成分,实际为普通水溶肥,农户使用后出现减产。
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团队已开始“换壳”操作。近期,其新账号“祥禾助农团”以“大学生创业助农”为名继续行骗,简介标注“农大学历”“专注技术研学”,但成员仍为原班人马。

农民之痛:信任危机与经济双重打击

假专家的泛滥让农民陷入两难:轻信“妙招”导致作物受损,购买高价农资则血本无归。河南农户李建国(化名)称,按某账号推荐的“啤酒除虫法”喷洒后,玉米田虫害加剧,延误防治期损失超万元。而购买的“特效肥料”经检测,有效成分含量仅为标称值的30%。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农业生态的信任崩塌。多地农技站工作人员反映,正规技术推广常被农户质疑“不如短视频专家靠谱”,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凸显。

监管困局:平台审核漏洞与执法盲区

尽管《电子商务法》《广告法》明确要求网络内容真实性,但此类账号仍屡禁不止。业内人士指出三大漏洞:

1.资质审核形同虚设:平台对“农业专家”资质缺乏核验,白大褂、证书照片等即可“通关”;

2.跨区域执法困难:农资电商多通过异地店铺发货,监管部门取证难、追责成本高。

3.技术识别滞后:AI生成的虚假丰收场景、篡改的检测报告难以被算法精准拦截。

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资打假通知明确要求严查网络售假,但基层执法人员表示,面对海量账号和隐蔽交易,传统监管手段力不从心。

破局之道: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专家建议从三方面发力:

1.平台责任强化:建立“农业专家”认证白名单,要求实名登记并公示资质;对违规账号实施跨平台封禁。

2.溯源打击黑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追踪农资生产源头,摧毁造假窝点。

3.填补服务缺口:组织农科院、农技协等机构开展公益直播,用权威科普挤压虚假信息生存空间。

假农技专家的横行,不仅关乎农民钱袋子,更威胁粮食安全根基。唯有平台、监管、社会三方合力,才能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守护好每一寸土地的丰收希望。

(稿件综合:央视财经)


(责任编辑:土火)



假农技专家泛滥短视频平台:虚假人设背后的“割韭菜”产业链调查

假农技专家泛滥短视频平台:虚假人设背后的“割韭菜”产业链调查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