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山水书画名家马相魁作品及小记

  来源:中国人物榜2016-09-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马相魁老师 马相魁老师与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武振江合影 马相魁,笔名浚桓、念慈,号五味斋主人,1956年生于邯郸临漳。现任中国文联华夏文化书画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化进万家书画艺术中心主任委员,中华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马相魁老师

马相魁,笔名浚桓、念慈,号五味斋主人,1956年生于邯郸临漳。现任中国文联华夏文化书画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化进万家书画艺术中心主任委员,中华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党政理论网河北频道艺术总监,河北省书画艺术对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于2015年9月被国家文化部艺术扶贫专业委员会推荐,经专家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77年毕业于邯郸市专,师从著名山水画家朱永祥先生;

1979年以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2年;

1992——1997年师从著名国画艺术家吕云所教授演习山水画艺术;

1997年其作品《太行魂》获河北省国画大赛二等奖;

1999年作品《常青树》被河南省开封市艺术馆永久收藏;

2000年在山东省《羲之书画报》上刊出太行风貌系列山水画作品,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2014年入选为中韩书画艺术交流美术家;

2014年荣获盛会新闻出版界书画展一等奖(获奖作品《国魂》);

2016年7月被评为中华骄傲中国书画艺术家称号;

近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活动,作品多被海内外收藏机构及个人永久收藏。其画风淳朴浑厚、自然天成,颇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个人风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纵观古今山水画作品,画山必画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言:“山以水为血脉……无水则不媚”;五代画家荆浩《匡庐图》“两岸逼而为瀑”;荆浩弟子关仝《山浮待渡图》瀑水三折,皆留白为水,后世画瀑泉者多用此法。

冀南画家马相魁深谙此道,他的山水画作品,皆为山石丛木,奔流瀑泉、或云山烟霭,烟气出没,或回溪断崖、空濛寂历。观其所绘作品,山水绝涧,飞流泉涌,其态其势,恍若跣足披发散人穿梭于云霞飘渺之间。或匆匆如激电,或绵绵似清风,天真烂漫,情趣高古。 

 荆浩在《山水节要》中论画体之诀--“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宗炳在《画山水序》里说:“致于山水,质而有趣灵”,并提出了山水画应当是画家心灵的表现之理论。这里所提到的“质”,应该是指自然山水实际存在的具体形质;而“灵”即为画家所感受到的超越山水形质的灵妙意趣。相魁先生生于河北、河南两省接壤之地--临漳。临漳古称邺城,乃“建安文化”的发祥地。也许是受到诸多文化先贤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成就了画家很深的文化功底;刻苦勤奋与艺术灵感造就了画家难得到风范。在成就画家的书画土壤里无不浸淫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神巧文脉。耳儒松风,目染湍流,心神造化,迁想妙得,毫锋洒脱,寓情于景,取诸家而自成一躯,不断创作真善美的佳作。如他的《三阳开景运》画作,展现了“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壮观景象;画中山峦深厚,树木苍茂,密树重山层次分明;《秋声》刻画出“清泉石上流,红叶黄花瘦”的山水秋景;《大河奔流》画面壮阔,高山深谷,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巨石危峰,古树奇木,笔意多姿,景象森然;《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则描绘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景观,表现出画家在山水画中流露出的平淡天真的品格。其对山水画艺术至高境界的不懈追求,令人叹服。

以山水涧瀑为命题,抒发个人拥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对世态万千的独特感悟,乃是相魁先生虚静心怀的写照。对山水画艺术高峰的攀登永无止境,需要画家在生活积累,创作实践,思想文化修养,艺术感悟等方面不断有所提升。如果能以激流飞瀑涤荡心中的欲念和躁动,能凝神静思,驰骋象外,把从大自然和社会中领悟到的哲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美感享受融汇于心间,将其笔下的每一件作品升华到“澄怀观道”,“应目会心”的畅神怡情的境界,我相信画家那颇具艰辛的艺术之路定将迎来霞光万道。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醉心翰墨追古风,倾情山水雅韵浓 --记河北山水创作家马相魁
马相魁老师与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武振江合影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