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作家林奕含为何自杀?

  来源:东方红星曹亚瑟2017-06-3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近期台湾媒体爆出女作家林奕含去世前台湾宝瓶出版社社长的两封来信,疑她是因为出版受阻而选择轻生。

近期台湾媒体爆出女作家林奕含去世前台湾宝瓶出版社社长的两封来信,疑她是因为出版受阻而选择轻生。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宝瓶出版社在此事上是负责任的。正是因为此书的仓促出版,导致心理建设未到位的林奕含那最后一根稻草也崩断了。

1

台湾有3000多家出版社,按说出版一本小说、又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种有巨大争议巨大卖点的小说是非常容易的,或者说会很抢手。但是这本书却辗转了好几家出版社才得以出书。最终出版此书的是“游击文化出版社”,后来才有广泛传播的林奕含讲述此书理念的那段视频。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且林奕含自杀后,游击文化出版社曾发表声明说:“从出版社的位置,我们特别想说:关于‘房思琪是不是林奕含’、关于作品内容与作者经历之间的对应关係,这个问题不仅无礼,更有违理解创作者的心意。即使是‘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故事,在艺术化、美学化的过程中也可能经历繁复的拆解与变造,单从作品就要拼凑出所谓的真相不只徒劳,作者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创作仅仅被化约为一则诱奸事件。”

我们当然不能把林奕含的死亡完全怪罪到游击文化出版社身上。但是不能不说,这本书的贸然出版,没有考虑到林奕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巨大的社会压力,相当于把林奕含往死亡边缘上又推进了一步。换句话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出版成为压垮林奕含的最后稻草。

2

我们再来看看台湾宝瓶出版社社长朱亚君给林奕含的回信。

在给游击文化出版社投稿之前,林奕含先给了宝瓶出版社。宝瓶出版社社长朱亚君表示,收到林奕含的投稿,看了很开心,立刻决定要出版。后来约林奕含见面几次后,却加重了她的忧心。她说:“很简单,我担心出书之后的种种,她无法承受,出版是承担,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那是一条命。”

朱亚君选择了退稿。

朱亚君在回信中说:

“我这几天也陷入了胶着……始终在想着你的书。我想这是我出版工作里最艰难的一次。我想跟你说,我暂时无法出版这本小说了。当然不是文字的问题,你应该知道我喜欢你的创作,也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新生代作家。但我的困境是,在这个年代,我无法出版一个匿名写作的新人,这样是没办法推的,出书印刷很容易,但是要销售,要让别人看见,一定要曝光一定要行销,这些都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把你藏起来。……”

“就算前面隐藏了,若日后被挖出来呢?你想清楚可以承受吗?……如果出版后,媒体追着你跑,你能承受吗?你的身心都建设好了吗?如果你的情绪尚无法承受,我如何能出版这书,我不就是把人往绝路上带吗?一些痛苦的状态。如果你怎么样了,那才是我无法承受的。这样的想法,希望你可以理解。”宝瓶出版社最终没有出版这部小说。而最后是由游击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它。

不能说出版社有错,但我终觉游击文化出版社考虑不周,没有顾虑到最终的后果。

3

小说出版后,媒体把它当作林奕含的亲身故事,而不是小说,关于她幼年被诱奸的故事甚嚣尘上,已严重地影响到她的生活,世人对她也瞥以异样的眼光,作为八卦谈资来谈论;

小说中的名师“李国华”被人肉,尽管他极力否认,但终究摆脱不了媒体和舆论的鞭挞;而每一次的旧事重提,无疑都是往林奕含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一痕;林奕含已经结婚,此事导致林与丈夫、与家人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虽然丈夫深爱着她并竭力保护她,但据曝光,此前林与丈夫已经分居。

因为幼年被性侵这件事已成为林奕含心中萦绕不去的阴影,所以怎样让她尽快走出阴影,抵达健康的心理彼岸,恐怕是比她出本书更重要的事。在这点上,林奕含和她的家人、医生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我觉得依然是不成功、不彻底的。而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完之前,盲目出版无疑是雪上加霜,使社会舆论的压力都加在她的身上,只能够使她更加崩溃。出版社的底线,在这些问题未解决前暂缓出版,我觉得是十分正确而负责的。是推是拉,暴露了出版社境界的高下。

4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阴影是一种“吞钩现象”,它是负面事件导致的神经高度紧张、情节反复厮磨的结果。

面对这种吞钩式心理现象,只有通过深入的心理分析帮助患者放松,用耐心的心理疏导才能帮助患者吐钩。只有把钩吐出来,患者才会在心理上得到纾解,身心得到彻底放松。这需要做心理分析基础上的心理疏导,解决其心理深层的失衡问题。所以我说,宝瓶出版社社长朱亚君在这个问题上是慎重的,对作者负责的。她不仅仅是在放弃出版一本书,而且在试图挽救一条生命,使它免于遭受可能的伤害。她知道,小说出版后会有巨大的社会舆论相跟随,心理疏导非常重要。

只可惜她能做的只有这些,而有些人误读,认为她的退稿逼使林奕含选择了自杀。这是不负责任的解读。恰恰是小说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后,使心理脆弱的林奕含更加崩溃,种种社会舆论加速了她的死亡。

生命大于出版!生命大于一切!!在生命面前,所谓轰动效应、经济效益都是不值一提的。那么,在可以预知的范围内,出版这本书就是不道德的。

现在抱怨什么都是徒劳的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心理建设、心理健康确实很重要,社会环境对人的宽容理解也很重要。要让每个人知道,生命是可贵的,任何情况都不是放弃生命的理由。而心理问题也都是可以疏导的,可以解决的。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中,有很多人心理失衡,自杀现象频发,很多人都有潜在的心理抑郁、精神失常问题。

我接触过一位曾经抑郁过的朋友,他说他抑郁时每天有一万条理由自杀。当然社会公正是最终医治很多问题的灵药,但很多家庭、工作等微观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真的需要加强心理分析和治疗,以纾解紧张社会关系下心理暂时失衡的朋友,让他们看到希望。

(编辑:爱娣)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