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由你把控

  来源:北京晨报孔瑶瑶2017-06-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6月29日-7月13日将进入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时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将主题定为"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6月29日-7月13日将进入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时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将主题定为"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源头取决于食品生产者,在源头把控好食品安全,事半功倍。但这还不够。我们作为消费者,既是食品安全链上的终端,也肩负着食品安全最后一个守门人的使命。牢牢掌握住自己保障食品安全的主动权,当好自己的食品检验师,才能真正打好自家这场"保胃战"。为此,我们发出8个家庭餐桌上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风险预警,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你把控。

风险因素:盲目排斥食品添加剂

风险指数:★★★★

不含食品添加剂并不等于食品是安全的

说起食品中的添加剂,很多人还会有"谈虎色变"的感觉,近年来频发的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事件,让大家出现了一种看法:一切的添加剂都是坏的。

实际上,食品中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生产的需要,对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证食品供应,繁荣食品市场,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质量以及色、香、味的追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

目前,国内外均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和安全性评价法规制度,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

一些不法企业混淆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将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孔雀石绿、苏丹红等)都称为添加剂,将添加非食用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归结为滥用食品添加剂,加深了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甚至盲目排斥一切食品添加剂,一味迷信看似无任何添加的现挤牛奶、土蜂蜜等所谓的"原生态食品"。

由于未消毒、灭菌处理,这些"原生态食品"极易成为微生物的培养基,环境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真菌以及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可能存在于食物中。而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反而不利于食品的保存和营养口感,保存时会逐渐产生微生物细菌,安全风险更大。

风险因素:忽视食物中的过敏原

风险指数:★★★

严重食物过敏可致命 选择食物前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部分人群会对某类食物的某些成分发生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可能表现出许多症状,通常累及呼吸道(急性鼻炎、呼吸困难、咳嗽和喘鸣)、皮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瘙痒、麻疹、皮疹、面部潮红)和消化道(呕吐、疼痛、腹泻)。

世卫组织估计,有1%-3%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这一人群虽然是少数,但考虑到严重的食物过敏可以致命,国际上要求在食品包装上标示过敏信息,以提醒消费者。

所有致敏性食物中,最常见的有鸡蛋、牛奶、海鲜。其中,对鸡蛋过敏的人最多,其次是牛奶。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鼓励企业在食品标签上自愿标示过敏原信息。

避免过敏反应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避免吃这些含有致敏物的食物。在配料表中用易识别的配料名称直接标示出致敏物质,如牛奶、鸡蛋粉、大豆磷脂等。在邻近配料表的位置表示"含有……""可能含有……""可能含有微量……""本生产设备还加工含有……的食品"等信息。

建议有家族过敏史或者既往有过敏经历的人群在选择食物前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风险因素:不按包装说明储存食物

风险指数:★★★★

看保质期的同时 别忘看看保存条件

购买食物时,我们都会注意保质期。但保质期是有保质条件作前提的,食物只有在某种状态下才能达到标示的保质期。

以速冻食品这种对保质条件要求较高的食物为例,通常包装上的说明显示,在-18℃条件下可保存3个月。也就是说,只有出厂后一直保存在-18℃条件下,才能保证食物在3个月之内不变质。这是因为在冷冻条件下,微生物基本上不会繁殖,但口感、风味还在慢慢变化,脂肪会缓慢地氧化,维生素也在缓慢分解。一般来说,温度越低,产品品质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就比较短。-18℃下有3个月的保质期,并不意味着-8℃也能保存3个月。超市的冰柜往往是敞开的,温度不可能一直在-18℃。买回家的路上,环境温度升高,产品虽然没有完全融化,温度也会随之升高。回到家里,普通冰箱的冷冻室很少能维持恒定的-18℃,如果其中储存了很多食物,就更难达到这个温度,有的甚至只有-8℃左右。在-1℃至-8℃之间,食物中的很多维生素损失会相当快,新鲜度也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再以饼干这种淀粉类食品为例,保存条件要求阴凉干燥,如果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就容易受到氧化,改变饼干的性能,容易变质。

所以,购买食物时,除了要看看包装上的保质期,更要看保存条件,如果是速冻食品,最好选购刚出厂的,最好是一个月之内的产品。越是含油脂比较高的食品,如饺子、汤圆,越要注意新鲜度。

风险因素:看"颜值"选购食品

风险指数:★★★

选购食品切勿"好色"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视觉。比起颜色暗淡的,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颜色鲜亮的食品,认为这样的才更新鲜,更健康。正是由于消费者的这一误区,鼓励了一些不法生产者滥用添加剂。红鸭蛋、被染黄的黄花鱼、漂白馒头等,都是由于消费者对颜色、气味过分追求,使得食品不经过处理就卖不出去。

以肉类为例,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牛肉、猪肉还是羊肉,经过烹炒后,肉类的红色会变成比较深的褐色。但一些超市或餐馆中的炒牛肉、羊肉、羊肉串做熟之后还是粉红色,这是因为肉中加了硝,也就是亚硝酸钠。它在肉里变成亚硝酸,然后被还原成一氧化氮,再和血红素结合成粉红色的亚硝基血红素。亚硝酸钠本身是有毒的,还可能与肉类中的氨基酸产生反应,产生致癌的亚硝胺。一些熟食用合成红色素来染色,用量过多,也不利于健康。所以说,消费者对食物过分"好色",对鲜亮的颜色情有独钟,就有可能购买到对健康造成风险的食物。

(编辑:宇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