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来源:记者摄影家笑琰2025-10-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任汉波艺术创作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展现了可贵的文化自觉与实践品格。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技术至上的炫技,也感受不到为创新而创新的刻意,唯有自然流露的文化气质。

文/笑琰


半生砥砺凝笔墨,一腔赤诚化丹青。

北京城秋意渐浓,国庆节前夕,任汉波先生新书发布暨书画展在京举行。这位从湖南岳阳走出的文化学者,以其新作《知行悟:文化溯源与生活哲思录》及一系列书画作品,向公众展示了他半生积淀的文化思考与艺术探索。这场融合书法、绘画、文学多元元素的文化盛宴,不仅是一次个人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任汉波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1961年7月,他生于湖南岳阳这片浸润着屈子行吟风骨与范公济世情怀的土地,文化基因早早在其心中扎根。1978年,18岁的他怀揣报国热忱应征入伍,此后四十余载辗转于部队与中央企业,在晋冀、湘鲁、松辽等多地的履职经历中,既锤炼了实干品格,更积累了丰厚的人生体悟。其间,他先后就读于长沙铁道兵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央党校等院校,最终获评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多元教育背景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理性思辨与人文厚度。

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退休之后,任汉波对文化事业的热忱丝毫未减。作为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他始终以"文化传承者"自居,其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巡回展,更助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巡回展,以艺术之力传递时代精神。这种跨越实务与艺术、平衡理性与感性的独特经历,造就了他作品中特有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在其擅长的竹与鹰题材创作中尽显无遗。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书画之境:笔墨中的传统与生活观照


从专业维度审视,任汉波的书画作品展现出"守正创新"的鲜明特质,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巧妙平衡,扎根于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同时融入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与人生阅历。

(一)笔墨语言的传统根基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笔墨为宗",任汉波的作品深谙此道。其书画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特色,其创作植根于传统笔墨体系,结合诗书画同源的艺术逻辑,绘画在用笔上延续了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的传统范式 —— 行笔中的提按转折暗含"二王的潇洒、颜体的端庄、柳体的骨感",墨色则注重干湿浓淡的层次变化,营造出"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笔墨意趣。这种对传统技法的坚守,使其作品具备了中国书画最核心的"书卷气",在技法表现上呈现出用笔讲究、构图稳重而不失灵动的专业特质。尤以竹画为例,他借鉴郑板桥墨竹的笔法精髓,却不拘泥于程式,中锋勾勒竹干如铸铁般劲挺,侧锋皴擦竹叶似含清风,墨色从淡青到苍黑的渐变中,尽显竹子"清劲有节"的本色。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二)意境营造的生活投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汉波的绘画将"对生活的观察"深度融入笔墨之间,形成"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特色。相较于纯粹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他的作品更贴近现实体验:军旅生涯的辽阔视野与严谨规整,赋予其构图的开阔感与章法感;企业管理的条理分明,使其善于在画面中构建和谐的视觉秩序;文化研究的深邃思考,则让他能精准捕捉寻常景物的精神内核。这种意境营造并非凭空臆造,而是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规律,将岳阳的湖山灵气、北方的雄浑风光等人生印记,转化为画面中可感的视觉意象,使观者能"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在笔墨间读懂生活厚度。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在竹题材创作中,任汉波赋予这一传统"四君子"题材鲜明的个人印记。他笔下的竹绝非孤芳自赏的文人清供,而是兼具坚韧与谦逊的精神载体:风中之竹以侧锋挥写枝干的斜倚之势,却始终保持主干的挺直,暗合其军旅生涯中"逆境不屈"的历练;雨中之竹用湿墨晕染叶尖的垂露,竹节却愈发清晰分明,恰如他在企业履职中"守节持正"的操守。"竹有节而不弯,心虚而能容",正是其笔墨精神的文字注解 —— 竹子的"有节"对应人生的坚守,"中空"象征处世的谦和,将自然物象与人格理想完美融合。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鹰题材作品则更直接地投射出他的胸襟与情怀。任汉波偏爱描绘鹰的"静中藏动"之态:或栖于苍松之巅侧目远眺,或敛翅欲翔蓄力待发,不取猛禽扑食的张扬,独取"英雄独立"的沉雄。其笔墨借鉴黄慎草书入画的笔法,以枯笔勾勒鹰的翎羽如钢针挺劲,淡墨渲染鹰腹似蕴生机,尤其注重刻画鹰眼的锐利 —— 那道穿透纸面的目光,既是军旅生涯中"洞察全局"的职业素养的延续,也是文化传承中"明辨是非"的自觉担当。"振翅可凌云,栖枝亦警世",既是保家卫国的勇武象征,也是警醒世人的文化符号。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三)风格表达的时代创新

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任汉波的绘画虽以传统为基,却未陷入"复古泥沼",而是形成"传统韵味与个人特色"兼具的风格。这种创新体现在题材拓展与形式处理的双重突破: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炼诗意,将现代生活元素自然融入传统笔墨语境;同时借鉴现代构图的节奏感,打破传统文人画的程式化局限,使作品既葆有古典意韵,又契合当代审美需求。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诗文之韵:《知行悟》中的哲思与情怀


作为任汉波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知行悟:文化溯源与生活哲思录》延续了中国"诗言志"的传统文脉,更将"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融入字里行间,实现了"情、理、文"的三重统一。

(一)情志表达的生命印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任汉波的诗文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真情实感"。从"巴陵少年到京华退叟"的人生旅程中,他将军旅生涯的豪情、职场履职的感悟、退休生活的闲逸,都化作"字字珠玑的'心印'"。这种情志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如"人受到外物的刺激,内心便会产生一定的感应,内心有了感应,从而唱出内心的情志"那般自然。书中对各地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动记录,对岁月流转的细腻体悟,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二)思想内涵的文化厚度

诗文的深度源于文化积淀。任汉波的作品绝非浅白的抒情之作,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思考与哲思智慧。作为学者型艺术家,他在诗文中融入了对儒家"修身养性"、道家"上善若水"等传统思想的参悟,更延续了岳阳故土孕育的"家国情怀与济世胸襟"。书中既有对华夏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深度探寻,又有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企业管理哲思的提炼,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生活实践有机融合。这种内涵使其诗文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上升到对文化传承、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三)语言风格的知行特质

中国传统诗文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任汉波的文字深谙此道。其散文随笔融合了学者的理性思考与艺术家的感性表达,语言朴实而意蕴深远,展现出"深入浅出"的表达功力 —— 能将复杂的文化思考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这种特质既与其"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的理性素养相关,更源于对"文字功、文学功"的长期锤炼与生活实践的深度内化。正如"知行合一"所强调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的文字既是思想的结晶,更是实践的沉淀,读来余味悠长,契合传统诗文"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艺道同源:文化传承的当代实践


在任汉波的艺术世界中,诗、书、画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绘画为"无声之诗",以笔墨再现诗文意境;诗文为"有声之画",以文字赋予绘画灵魂;而书法功底则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使其笔墨与文字皆具筋骨。这种"诗书画同源"的创作理念,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艺道同源"精神的精准传承。竹与鹰的题材尤为典型:竹画的"节"与诗文的"志"相呼应,鹰画的"神"与书法的"骨"相契合,构成"物-艺-道"的完整精神链条。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任汉波艺术创作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展现了可贵的文化自觉与实践品格。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技术至上的炫技,也感受不到为创新而创新的刻意,唯有自然流露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源于他"由行得知,因知进行"的人生轨迹:四十余年的实务经历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而文化探索则为实践经历赋予精神升华。在他扎根传统文化却不拘泥于形式,拥抱现代精神却不盲目追随潮流,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文化态度,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他笔下的竹,是传统文化的坚韧载体;他画中的鹰,是时代精神的昂扬象征,二者共同构成其文化实践的精神图腾。


笑琰2025年10月11日于宋庄

(责任编辑:土火)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品读任汉波书画诗文中的生命哲思与文化情怀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