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异星,铃醒人心

  来源:本网原创常淑娟2025-10-0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评王鸣岐科幻小说《古铃》文/常淑娟日前,青年作家王鸣岐的科幻小说《白老头笔记》在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科幻文学

——评王鸣岐科幻小说《古铃》

文/常淑娟

日前,青年作家王鸣岐的科幻小说《白老头笔记》在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山西·阳泉第三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科幻文学笔会征文优秀作品,并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而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古铃》也在《中国青年作家报》节选发表。王鸣岐和去年已经出版首部科幻小说《褪色深空》的孪生弟弟王鸣丹,一起创造了科幻文学的“双星”佳话。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方科幻传统长期主导的叙事版图上,王鸣岐的《古铃》宛如一颗突破浓雾的新星冉冉升起。这部植根于原创眒星宇宙的中篇科幻杰作,以主角“我”的成长历程与“游唱者”百里闻的哲理日志双线交织,在浓雾弥漫的眒星之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技术异化下自我觉醒、追寻本真存在的深刻思辨。小说以独特的东方美学与哲学深度,在科幻的疆域中开辟出一条内省式道路,为读者提供了一枚穿透技术迷雾、叩问存在真相的“古铃”。

《古铃》的核心震撼力,在于它对技术文明悖论的精准解剖与具象呈现。眒星世界笼罩于永不消散的“大雾”,这绝非简单的环境设定,而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核心隐喻——它象征着技术高度发达却导致人类感知被遮蔽、真相被扭曲的生存困境。“基站”作为技术控制中枢,以其无形的指令规训着个体行为与思维,成为福柯式“规训社会”的科幻变体。在这个世界里,技术本应带来的澄明与解放,却异化为新的牢笼,个体陷入“视而不见”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雾锁异星,铃醒人心

王鸣岐(左)与孪生弟弟王鸣丹

王鸣岐并未将批判流于表面,他通过主角“我”的认知蜕变,细腻描摹了一条从麻木沉沦到痛苦觉醒的精神曲线。主角起初如雾中困兽,对“基站”的指令习焉不察。然而,“古铃”、“愚人面具”、“追忆耳机”等象征性道具的依次出现,宛如黑暗中的点点星火,不断灼烧其沉睡的意识。每一次道具的接触与使用,都是对技术幻象的一次刺穿,是主体性艰难重建的阶梯。特别是“古铃”那穿透迷雾的铃声,其物理特性被赋予形而上的力量——它不仅是情节推进的线索,更是存在觉醒的号角,召唤迷失的灵魂回归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叩问。

《古铃》将深厚的东方哲学智慧与美学传统融入未来叙事肌理,创造出独特的“东方科幻”气质。这集中体现在其极具匠心的象征性道具系统设计上。这些道具绝非冰冷的科技产品,而是承载着文化密码与精神仪式的东方美学符号。

“愚人面具”令人联想到禅宗“大智若愚”的智慧,佩戴它意味着对世俗规训的主动疏离与嘲讽,是对“基站”单一权威的象征性反抗;“追忆耳机”则超越了《神经漫游者》式赛博空间的纯粹数据交互,它唤起的是充满情感温度与生命质感的个体化记忆碎片,是对抗技术同质化、守护精神家园的武器。王鸣岐通过赋予这些道具以仪式感与心理重量,使它们成为主角内在精神蜕变的物化见证,完美实现了“道具—心理—世界观”的三位一体叙事。这种将民族文化基因与科幻想象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使《古铃》在众多模仿西方范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展现出鲜明的本土文化自信与美学自觉。

雾锁异星,铃醒人心

王鸣岐王鸣丹兄弟

在叙事层面,《古铃》大胆摒弃了传统科幻常见的奇观驱动与线性冒险模式,转向一种深邃的“内省式叙事”。双线结构是这一叙事策略的骨架:主角“我”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提供沉浸式的迷茫、探寻与顿悟体验,情感饱满而充满代入感;百里闻的日志则以全知者的哲思语调,冷静剖析眒星世界的运行逻辑与存在困境,宛如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思想的灯塔。两条线索并非简单并行,而是彼此缠绕、相互映照。主角在现实中的每一次行动与困惑,往往能在百里闻的箴言中找到呼应或解答;而百里闻的抽象哲思,又因主角的具体挣扎而获得血肉与温度。这种叙事结构本身,就构成了一场关于个体与宇宙、感知与存在、自由与宿命的宏大对话。

《古铃》通过精妙的双线叙事,将个体灵魂的挣扎置于宏阔宇宙的背景下审视,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主角“我”的成长线,是一个典型的“启悟”过程。从最初的随波逐流,到接触道具后的困惑痛苦,再到最终直面迷雾本质、寻求自我定义的觉醒,这条线索充满了情感张力和内在冲突,极易引发读者(尤其是身处同样技术围城中的当代青年)的深度共鸣。它描绘的是个体在庞大技术系统重压下,如何艰难地夺回定义自我、感知世界的权力。

百里闻的日志线,则如同一个沉稳的哲学注脚。它以超然的视角,构建起眒星宇宙的物理法则(如奇异的感知力与雷暴系统)与社会逻辑,深刻揭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非简单的“恶”,而是源于对技术本质的认知偏差与对自身存在的遗忘。百里闻的思考,往往触及存在主义(如个体选择与责任)、认知科学(如感知的局限与建构)、甚至东方神秘主义(如“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的核心命题。这条线索将主角的个人挣扎提升到关乎人类普遍命运的哲学高度,赋予文本以厚重的思想基石。

双线的交汇点,正是对“真实”的终极追问。当主角在百里闻思想的启迪下发出“看见即真实?”的诘问时,个体困惑与宇宙哲思融为一体。王鸣岐借眒星的浓雾,向所有身处信息爆炸、真伪难辨时代的读者抛出了根本性质疑:在技术的重重包裹与过滤下,我们感知到的世界,离其本真状态究竟有多远?我们又该如何穿透这层层的“雾”,抵达那未被扭曲的存在之核?《古铃》没有给出廉价答案,但它通过主角的觉醒之旅和百里闻的深邃洞见,坚定地指出了一条路径:回归对自我内在声音的倾听(如古铃之音),保持对单一叙事权威的警惕(如愚人面具的疏离),珍视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记忆(如追忆耳机的内容),以此作为在技术迷雾中锚定自身、重建真实的基石。

雾锁异星,铃醒人心

王鸣岐

王鸣岐的《古铃》,是一部为技术围城时代奏响的警世寓言与精神启示录。在眒星那永不消散的浓雾之下,在“基站”无形的规训网络之中,“古铃”的清音穿透混沌,唤醒了沉睡的个体意识。王鸣岐以东方美学的诗性笔触,将“愚人面具”的疏离智慧、“追忆耳机”的情感温度,编织成对抗技术异化的精神武器。双线叙事在此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思想的碰撞——主角“我”的挣扎与百里闻的哲思,共同指向存在主义的核心诘问:如何在被遮蔽的世界中守护真实的感知?

当AI的浪潮日益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古铃》的追问显得尤为锋利而迫切。它提醒我们,技术的迷雾或许终将更浓,但人类手中仍握有最古老也最强大的武器:那便是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竭的反思勇气,以及对生命本真体验的永恒忠诚。王鸣岐以一部小说之力,在科幻的星空下敲响这穿透时代的铃声,其回响注定悠长。


雾锁异星,铃醒人心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