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海:以笔墨破界,让汉字书法绽放时代新彩

  来源:记者摄影家笑琰 林泉孜2025-09-3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四十余载的艺术跋涉中,高玉海的作品屡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还成功入编《二十世纪书法精品博览》,其扎实的传统功底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P2433497.jpg

□ 记者 [笑琰 林泉孜]


在当代书法界,有一位始终扎根传统、又敢于突破创新的艺术家,他用五彩墨色打破千年书法的单色局限,以魔方式章法重构汉字的视觉表达,让中国书法跨越国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他,就是被誉为 “汉字书法新思潮领军人” 的国礼艺术家高玉海。


P2433790.jpg

深耕四十载,从鄂州水乡走出的书法行者


1957 年,高玉海出生于湖北鄂州的水乡之地。早年的他,曾种过地、当过木匠,生活的奔波并未磨灭他对书法的热爱。在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他以纸为媒、以墨为友,一笔一划勾勒着对汉字艺术的向往,这段艰苦却执着的练字经历,为他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根基。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3_464_151.jpg

为追寻更高的艺术追求,高玉海毅然放弃了安稳的刻字营生。2002 年,他背上行囊扎根北京,在玻璃残缺的简陋房屋里,以木板为书桌,常常伴着泡面度过一个个创作之夜。此前的 1998 年,他还曾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深造,系统学习传统书法理论与技法,这段经历让他的笔墨功底愈发深厚,也让他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十余载的艺术跋涉中,高玉海的作品屡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还成功入编《二十世纪书法精品博览》,其扎实的传统功底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1_462_151.jpg

创新破局,开创多元书风惊艳书坛


“坚守传统受人尊重,敢于突破者伟大。” 这是高玉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准则。在深耕传统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书法道路。


他开创的 “五彩书艺”,彻底打破了千年书法仅用墨色的传统。高玉海将色彩学与建筑学融入创作,以五色笔墨诠释美学与哲思,每一笔都饱含情感,如同日月滋养草木般,让原本单调的笔墨绽放出春天般的绚烂色彩,被业内评价为 “人类文化艺术的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2_463_151.jpg

不仅如此,他还创新推出 “天地书风” 与 “魔方趣味书风”。其中,“魔方趣味书风” 在章法布局上巧思不断,将天地万象与人文思考藏于笔墨之间,重构了书法的视觉逻辑与欣赏维度,让汉字不再局限于纸页,而是成为可与观者互动的艺术载体。


高玉海_2025-09-19_162248_869.jpg

高玉海的创新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重塑。他提出 “中国汉字书法艺术” 的完整概念,主张汉字是 “宇宙万物载体”,将书法艺术从单纯的书写提升至文化图腾的高度,为当代书法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P2433723_副本.jpg

笔墨为桥,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


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高玉海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更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 “使者”。


他的作品《龙寿字》被比利时皇家历史博物馆收藏,《茶》字成功入选奥运书画征集活动,截至目前,其作品已走进全球二十余个国家,还多次登上《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权威报刊,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高玉海_2025-09-19_162151_517.jpg

作为国礼艺术家,高玉海始终以笔墨为桥,推动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国图书馆学会原秘书长辛希孟教授曾评价他:“在有法与无法间开辟新径。” 如今,高玉海仍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一笔一划书写着中国汉字的时代新篇,也让中华文化自信在笔墨间愈发鲜明。


P2433521.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5_467_151.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1_461_151.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4_466_151.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6_469_151.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170127_470_151.jpg

P2433518.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725_520.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732_616.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737_859.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09_016.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13_460.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19_019.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23_404.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28_059.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32_763.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37_360.jpg

微信图片_2025-09-30_181843_619.jpg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土火)




QQ20240908-110010_副本1.jpg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