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往往从概念和公式入手,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引入生活情境则能改变这一状况。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场景: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一支铅笔2元,一本笔记本5元,他给了收银员10 元,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抽象概念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分数、小数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结合生活实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以“分数”为例,可以让学生回忆分蛋糕的情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就是吃了这个蛋糕的 1/4。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和宽,计算房间的面积,然后根据地砖的规格和价格,计算铺满房间需要多少块地砖以及总费用。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生活之光照亮小学数学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