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声里寻传承,面塑指尖探创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25年7月12日至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前往黄河流域山东段沿黄9市中的东营市和菏泽市,开展以“探索黄河非遗密码,共筑文化传承之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东营吕剧和菏泽面塑这两项重要非遗的传承现状,探寻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
东营吕剧:婉转乡音承古韵,创新求变谋新生
在东营市,实践队走进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大量吕剧相关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吕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演出场景、经典剧目片段以及不同时期的演员风采。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逐渐了解了这些照片无声诉说的故事,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吕剧在不同年代的发展状况和艺术特色。
图为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吕剧经典剧目。刘欣然供图
展厅中还陈列着吕剧相关物品,精致的戏服上绣着细腻的花纹,色彩鲜艳夺目,仿佛在诉说着吕剧曾经的辉煌;各式各样的头面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每一件都透露出传统工艺的精湛;而那些古老的乐器,静静地摆放在展柜中,似乎在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它们曾经发出的美妙旋律。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博物馆内的互动体验区。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盛情邀请下,实践队员穿上了吕剧戏服,尝试模仿屏幕上吕剧演员的表演动作。“吕剧的眼神很重要,要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工作人员耐心地教导着。队员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动作,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眼神和表情,尽量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生动。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对吕剧的表演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那些为吕剧传承和发展默默付出的演员们。
“吕剧是咱山东的地方戏,扎根于黄河口的沃土,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工作人员停下脚步,向实践队介绍道,“但现在学吕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愿意静下心来钻研传统唱腔和表演技巧的更是寥寥无几。”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东营吕剧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当时几乎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吕剧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吕剧的受众逐渐减少,市场萎缩,许多剧团解散,演员转行。如今,吕剧传承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年轻传承人数量不足等问题。
不过,实践队也发现了东营吕剧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积极探索。“我们现在可是多管齐下,为了让吕剧走出去、活起来,可下了不少功夫。”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我们会定期举办吕剧讲座,邀请资深演员和戏曲学者解析吕剧的历史、唱腔与表演技巧。”博物馆还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分层体验活动——为中小学生开设“吕剧小课堂”,通过教唱简单唱段、讲解经典剧目故事培养兴趣;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戏服体验”“乐器试奏”等互动项目,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吕剧的舞台魅力;同时,博物馆还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传承。在展厅设置的互动屏幕前,工作人员介绍道:“观众可以在这里点播吕剧的经典片段,我们也会把讲座内容、体验活动剪辑成短视频,在官方新媒体账号传播,扩大影响力。”这些措施让吕剧从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为吕剧在新时代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菏泽面塑:技艺精湛藏隐忧,创新赋能寻新机
实践队员到达被誉为“中国面塑之乡”的菏泽市,探寻面塑艺术的奥秘。菏泽面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借批刀、塑刀等工具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艺术价值颇高。
在曹州面塑传承人李效普老师的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了他的面塑工作室。桌面上,以面塑制成的鱼虾蟹贝等海鲜,色泽鲜亮、形态逼真,几乎能以假乱真;一旁的花瓶里,面塑牡丹开得正盛,花瓣纹理清晰,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摇曳。陈列架上,还有更多精美的面塑作品,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也有小巧玲珑的动物摆件。李效普老师拿起一件小巧精致的面塑老者介绍道:“面塑这门手艺,讲究眼、手、心的高度配合,从选料、配色到塑形,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没有十年八年的潜心钻研,很难做出像样的作品。”
图为曹州面塑传承人李效普老师面塑作品。宋欣悦供图
谈及传承,李效普老师不禁叹了口气:“如今的年轻人觉得做面塑又苦又累,还挣不了多少钱,宁愿去打工,也不愿学这个。”实践队也在走访中发现,菏泽面塑虽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在全国的传播范围有限,多数人对其了解仅停留在表面。
图为曹州面塑传承人李效普老师向队员展示面塑作品。宋欣悦供图
不过,菏泽面塑也在积极寻求发展突破。“现在光靠老手艺守着不行,得想办法让更多人看见、喜欢才行。”在与李效普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在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菏泽市创新性地将面塑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部分旅游景区,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精美的面塑作品,还能亲自动手尝试制作简单的面塑,深入体验面塑制作的乐趣。这种做法增加了面塑的销售量,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面塑艺术,甚至有游客在体验后专门前来学习。面塑与文旅的融合,让面塑从案头摆件变成了能互动、能传播的文化载体,慢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图为实践队合照。刘欣然供图
这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走进东营吕剧博物馆、菏泽面塑传承人工作室,不仅亲眼目睹了吕剧婉转唱腔与面塑指尖巧艺的独特魅力,更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述、传承人李效普的感慨中,深入了解到两项非遗在传承中面临的受众断层挑战,以及通过分层体验、文旅融合等方式寻求突破的探索。队员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青年力量的注入、数字化手段的运用、文旅融合的路径,都为黄河流域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着巨大可能。实践队将通过影像展示、主题宣讲让更多人走近这些文化瑰宝,以青春之力助力黄河岸边的非遗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通讯员刘奕斐)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