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乱象乍现 规范“直播带货”刻不容缓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20-06-1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据报道,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期发布通知,要求由该会下属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两项标准。这是行业内的全国性标准,将于7月份发布执行。

    新闻背景:

  据报道,中国商业联合会近期发布通知,要求由该会下属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两项标准。这是行业内的全国性标准,将于7月份发布执行。

  “直播带货”别搞成“一锤子买卖”

  “直播带货”是时下电商行业备受热捧的营销模式,一大批名人、网红当起主播,还有一些普通人也玩起“直播带货”。由于网络主播、内容发布平台、产品供应企业等相关参与者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监管机制,有些网红只在镜头前推荐产品,事先对产品没有全面了解,致使“直播带货”发展参差不齐,甚至有消费者反映,一些通过直播购买的商品质量不高,“三无”产品掺杂其中;一些大V带货也频频“翻车”,数据遭到质疑。

  中消协相关报告显示,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问题。可以说,眼下“直播带货”虽然火热,但还有很多基础性服务性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播带货”是技术革新的产物,这也决定了其不是“去库存”“冲销量”的应急之举,而是培养新消费习惯的模式创新。如今,人们上网消费早已不仅仅是图便宜,对产品质量、服务体验的需求,对扶贫、公益等活动的支持,都成为参与动力。与传统营商模式一样,诚信买卖、品质过硬才能积累起良好口碑,从而有源源不断的“回头客”。否则,即便暂时站上了新风口,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风口上的“直播带货”该立规矩了

  产业要发展,标准不可缺。首部“直播带货”标准不仅对直播产业构成一种外部约束,而且会推动行业分工的裂变式发展。从现实来看,一方面“直播带货”产业链条复杂,另一方面“人人都可直播带货”,行业分工亟待清晰界定、系统整合。以头部主播为例,薇娅的直播团队就有300人之众,李佳琦的质检团队则全是研究生以上学历。顶流的背后,必定是以精耕细作的实力作支撑。从“带货”产品质量到直播场景软硬件要求,从网络主播的行为规范到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的服务规范,从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到产业孵化器的准入条件,这一切都需要设门槛、树标准、立规范。

  为“直播带货”立标准、定规范,并非阻碍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而是要规制各种乱象,避免其成为法律空白地带。对于直播平台应严格实行备案及许可,对主播实行实名制认证,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以及信用等级管理体系;把存在售假、伪造流量等行为的主播、“网红”列入失信名单,无疑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直播带货”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策助力“直播带货”良性发展

  防止直播带货成为“一锤子买卖”,关键在于相关配套要跟得上。首要一点,就是平台要负起责任,做好入驻把关,畅通维权渠道,保证投诉有门。更具体来看,无论是利用名人效应,还是个体经营创新,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自己的商品“知根知底”。尤其作为带货主播,某种程度上也是产品的代言人,有必要在整个销售链条上做好跟进。而对于广大商家来说,卖东西不是卖概念、卖形式,不能只顾直播间里的“表演”、只想着“捞快钱”,从生产品控到包装运输,再到售后服务,要把更多功夫用在线下。

  目前,“直播带货”方兴未艾,行业乱象乍现,负面影响还不是特别大,及早立标准树规范,可以达到未雨绸缪的约束效果,避免乱象滋长做大,导致损失扩大。首部“直播带货”全国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正面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杜绝直播行业乱象、重塑行业生态,维护消费者权益。当然了,仅有软约束的团体行业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直播带货”的行业法规,实现法律性的硬约束,以加强监管力度,发挥震慑警戒、净化环境的作用。由此,在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双重约束下,促进“直播带货”步入正轨,驶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消费者、商家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微言大义:

  @机圈男孩:某手某音整治起来。

  @窝牛牛外贸笔记: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直播带货。另外,没有积累下来的知名度如何带货?

  @大鹏玩数码:苹果市值创新高了,老罗得多开几次直播带货才能收购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疫情当下,“直播带货”俨然已成为最受热捧的风口之一,其野蛮生长所带来的乱象也初见端倪。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对“直播带货”予以规范,已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进相关立法,严格监管执法。只有依靠制度护航,“直播带货”才能提质升级,行业方可行稳致远。

(编辑:鑫果)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