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的抒写与再造——读孙博文的彩墨大写意山水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张卫,张湫逸2023-01-1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一直以来,关于中国画的现代变革问题是众多画家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画的现代变革问题是众多画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与个人风貌的作品呢?这不仅需要画家对中国画笔墨技法有深度的掌握,对传统艺术理论体系有深刻的理解,还需画家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与文化素养,以及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关注与体悟。要达到这些并不容易,而孙博文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丰厚学养的画家,他从形式语言的角度,创立出独有的、现代感鲜明的绘画语言新体系。

孙博文1938年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村,他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即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考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后,他师从关友声、黑伯龙两位老师,之后又拜师于大写意花鸟画家崔子范门下钻研大写意绘画。毕业后,孙博文去往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美术教学工作,后又回到故乡莱阳,最后定居青岛并终老于此。孙博文的大写意山水画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偏向传统的青绿山水,笔墨意味十足的水墨大写意,另一个则是更具个人特色、极富开创性与探索性的彩墨大写意山水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晚年时创作的墨色浓重淋漓、风格疏朗明快的巨幅彩墨绘画作品。在历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大写意山水画的形式、内容与风格都已经到达了较为饱和的程度,对于如何突破前人的创造这一难题,孙博文选择了通过处理中西色彩造型的融合以及重新构建笔墨与色彩的关系这两方面来进行尝试。

中国画的变革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而孙博文选择的是“中体西用”的中国画改革路线。他偏向于笔墨传统,其创作仍然归属于传统中国画的范畴,在这一基础上,他吸纳了西方绘画的色彩技法,从西画中汲取养分对中国画进行改造,从而使作品既有传统内涵又不乏西方绘画中有益于表现的方式。孙博文后期创作中的两大特点是丰富的色彩和抽象的图式。他的彩墨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不同于中国画传统,奔放浓烈的色彩和多样化的图式构成无不体现出他对西方现代艺术中三原色和互补色等概念的借鉴。画面中,宏阔的山水意象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的加入让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充盈,极富现代形式美感。同时,作品中又体现出其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回溯孙博文的彩墨山水作品,其根源还是来自他的大写意绘画基础,他将关友声、黑伯龙的凝厚笔法,崔子范的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都运用到自己的彩墨山水画创作中,赋予了山水画以新的感性魅力与生命活力。孙博文的彩墨大写意山水画是其心境的充分表达,他的内心之境恰与大写意的绘画风格相契合。从画面中明快透亮或是沉稳神秘的色彩组合,到形影交融、变幻莫测的画面构成,再到对现实山水景象的再创造,都是孙博文创作时内心所生发的感触的真实写照,随心而动,随意而行。画面中饱含着情感的冲动与生命的勃发,而巨幅的泼彩又强化了这种蓬勃的气势与能量,并配以有感而发的诗句,诗画相得益彰,将画面感受推向了空灵而宏大的境界。喷涌般的创作将大写意绘画的潇洒与凝练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博文的创作,是在传统水墨媒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具体表现为对新的山水画形式语言的探索。他以传统山水画青绿画法为基础,将现代绘画的抽象构成与感性色彩因素融入其中,从而打造出一种平衡并统一了构成形式与山水境界的全新的大写意山水画样式。孙博文充分借鉴中西方绘画之优势,并融诸家之长于一体,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变法推新,逐渐形成了笔力雄健、墨色浓烈、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融合中西且充满现代气息与时代精神的彩墨大写意山水画,为推动中国彩墨绘画发展贡献了力量。

以东方艺术的水墨精髓为本体,以西方绘画的浓烈色彩为点缀,融合中西方现代绘画元素和鲜明时代特征,孙博文的艺术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在当下焕发的新活力,他为研究中国当代水墨的未来之路提供了经典范式。

张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湫逸(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当代中国水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月儿)


心境的抒写与再造——读孙博文的彩墨大写意山水画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