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 1人1天得骚扰2000人

  来源:成都商报2019-08-0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视频截图

  您想知道不胜其烦的贷款电话从哪里来的吗?您想知道你的电话怎么那么多人知道吗?

  近日,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入职先办卡,新人每天至少要打600个电话才合格

  未经本人允许,接到的营销或诈骗类电话均属骚扰电话。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信部也曾先后约谈运营商及骚扰电话问题突出企业。

  近日,记者通过一家名为“北京中邦富通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邦金融”)的面试,成为电话推销员。该公司主要通过拨打电话推销贷款业务,并按贷款金额3%收取业务费。为避免屡被投诉、标记,推销员需不断更新号码。负责人会为新入职员工统一办理170号段电话卡。记者被安排在约60人的电话营销团队。一台电脑和多部电话成了每个推销员的“标配”。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告诉记者,他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2000个电话。即使是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才算合格。

  按公司要求,记者以“是否需要贷款”为内容拨打了300个指定电话,但多数被直接挂掉和拒接。

  记者注意到,另一家名为“深海教育”的培训机构近期招聘信息投放较多。于是记者前往“卧底”,不想遭遇了“军事化”管理。

  其销售部门共分12个“军团”,每个“军团”下又设多个小组。在这里,个人信息被分为“首咨”和“公海”两大类,“首咨”即从未被骚扰过的新信息,只有老推销员才能拿到。“公海”是曾被骚扰过但未成功的旧信息。推销员每天最多可从“公海”里拿600条。

  记者注意到,这家机构已引入“AI呼叫”。只要登录“螳螂教育云”再点下鼠标,骚扰电话就自动通过microsip软件拨出,这些拨出的电话均为北京地区座机号码。

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 1人1天得骚扰2000人

  “加恐”“截杀”流水作业,拒接也难脱身

  为提高中单率,推销员们还要经过整套“话术”培训。记者所在的“中邦金融”一般会选择“熟人拜访”话术,模板多为“哥/姐你好,我是中邦的小王,咱这贷款考虑得怎么样了?”被拒后可说“那咱加个微信呗,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我。”

  在“深海教育”,记者每天跟随“军团”开早会,设计问答,统一话术。记者经历了包含“开场”“探需”“加恐”“截杀”等八个流程的标准化培训。“加恐”是为制造焦虑,即强调所推产品有多重要。“截杀”即确定一个截止时间,催消费者交钱。一般两者配合使用。如遇“暂时没钱”的人,推销员还会不断强调“支持信用卡、花呗支付。”

  推销员会将所有被骚扰过的人分类标记:A意愿强烈、B需多次回访、R放弃。记者查询通话记录发现,多数明确拒绝的人仍会被标记为A。公司规定,只有连续拒绝三次以上、多次破口大骂等的消费者才能标记为R,但如标记R太多,推销员就会被负责人约谈。因此,推销员从“公海”获取数据时,即使被标记了R的人,他们仍会锲而不舍地骚扰。

  谁卖了我们的信息:一些互联网巨头、银行和房产中介

  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巨头、银行和房产中介成了信息泄露背后的始作俑者,公民信息成了谋利手段。“中邦金融”的一位中层向记者透露,公司的数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银行,特别是曾贷过款的银行客户;二是房地产中介,比如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公司的一些客户经理,拿着“资源”跳槽而来。

  “中邦金融”提供给记者一份含有3146条个人信息的“名单”,这个名单上赫然包含了公民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本信息等具体内容。

  “深海教育”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百度等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

  随后,记者在百度随机检索“心理咨询师”等关键词发现,弹出内容多为培训广告。“点开这些推广信息后,你个人信息就可能直接流入培训机构的数据池中。”一位知情的推销员说。为印证上述说法,记者以一家少儿培训机构的名义与百度有关方面探讨合作。对方答复,一条个人信息的“进价”约100~150元,具体需求均可订制。“可做推广引流,百度建立后台,家长填过电话信息以后,信息马上就会到您那边。”(新华社)

  新闻延伸

  怎样铲除电话骚扰“毒瘤”?

  需形成社会各方相互配合的机制

  近日,记者暗访多家外呼企业,发现虽然有关部门多次亮剑整治,但是面对严格的监管,骚扰电话仍然“呼叫不停”,症结到底在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治理骚扰电话的难点在于其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这项“产业”中,涉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或个人、开发电话骚扰程序的企业、实施电话骚扰的企业、有意无意监管缺位的运营商等。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记者,运营商是连接电话骚扰行为的企业和被骚扰用户之间的关键一环。对骚扰电话进行预防和管理,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本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能力。

  但骚扰电话的问题存在了许多年,部门约谈运营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得到比较良好的整改效果,可时间一长,各种骚扰电话又“蜂拥而至”。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副教授刘权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运营商对骚扰电话盛行的放任,以及为了盈利而放松审查用户资质。”刘权建议,应当将相应的惩戒与约谈结合起来,使得整治骚扰电话不力的运营商受到惩罚,保障实际效果。

  同时,还应该从重处罚骚扰者以及受益商家。刘权建议,应该进一步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严厉惩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在源头上打击骚扰电话现象。刘权认为,在对骚扰电话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仅依靠政府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形成社会各方相互配合的机制,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防治电话骚扰问题进行联合协助和整治。

(编辑:鸣嫡)


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 1人1天得骚扰2000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