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画作拍卖出3.5亿,但大多数人对他并不了解

  来源:腾讯文化2018-01-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著名画家黄宾虹,他的名字常与齐白石并提,在当时就有“有南黄北齐”之称。半年之前,他的作品《黄山汤口》刚刚以3.45亿元的价格在拍卖场上成交
总有一些被冠以“大师”的人物,名字听起来如雷贯耳,无人不知,但真正说起他的成就、思想与风格,就都不甚了了。这样的“知道”,实际又与“不知”何异?
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谈到的著名画家黄宾虹,他的名字常与齐白石并提,在当时就有“有南黄北齐”之称。半年之前,他的作品《黄山汤口》刚刚以3.45亿元的价格在拍卖场上成交,在看到令人瞠目的价格之时,我们多数人仍然并不了解他在艺术上的个性和追求究竟在何处。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名质,字朴存、朴人,别号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著称。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今天这一条,分享给大家的是文化学者王鲁湘在浙江乌镇举办的文化讲堂上所做的一场关于黄宾虹生平和艺术研究的演讲。王鲁湘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黄宾虹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画学理论建构,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性和现代感,是一位“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
一代大师黄宾虹
主讲人 | 王鲁湘

(文化学者,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高级策划、评论员)

新年伊始,在浙江乌镇的雅达书院,文化学者王鲁湘为500位艺术爱好者做了一场名为“一代大师黄宾虹”的演讲。
对黄宾虹画作的两极评价
在我看来,中国的水墨绘画在进入到19至20世纪时,贡献了最后两座高峰,一座齐白石,一座黄宾虹。

黄宾虹现在变成一个公众人物,变成很多人都知道的画家,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张《黄山汤口》(见下图)。这张画据说是黄宾虹生前所作的尺寸最大的一张画。其实也不大,熟悉中国宣纸的都知道六尺宣纸,再裁掉一截,也就是说还不够一张六尺纸的尺寸。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过去的老先生一般都没有特别大的作品,像黄宾虹,都是在小书案上用小笔头一点一点的画。

《黄山汤口》,黄宾虹绘于1955年。这一年,黄宾虹92岁,九上黄山的他凭着记忆勾勒出了这幅画。原为黄宾虹老友陈叔通所藏,2017年6月19日,《黄山汤口》以7200万元起拍,最终杀至3亿元落槌,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
为什么他画这么大的画?因为要送给他的老朋友陈叔通先生。陈叔通先生当年和他一起在上海编刊物,建国以后,已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了。黄宾虹先生被邀参加全国政协,知道这一去北京,要见很多领导人,也要见很多老友,所以就准备了一批尺寸比较大一点的作品,这就是其中一张。这张画在“文革”中被抄,最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文革”结束后又退还给了陈叔通家里。
对黄宾虹先生这样的笔墨,美术界、收藏界、评论界形成了截然对立的评价和看法。有人认为好得简直不得了,神乎其神,千古一人;有人说这是胡来嘛,这哪像会画画的人。这样两个极端的评价,伴随着黄宾虹的一生,直到黄宾虹去世以后几十年的今天还是这样。我大概一个多月以前到上海采访谢稚柳先生的夫人陈佩秋先生,作为海上画派现在硕果仅存的一位90多岁的老画家,她仍然跟我说黄宾虹根本不会画画。

确实,黄宾虹生前主要是以一个学人而享誉文坛,以一位文博专家身份,一位文字学家和篆刻家的身份,得到业内很多专家学者的追捧和认可,对于他的绘画,一直就是两个极端的评价。

黄宾虹作品《新安江舟中作》
1948年,黄宾虹先生在北平已经滞居11年,潘天寿先生邀请他南归,回到浙江,在杭州西湖边的国立西湖艺专担任教授之职。黄宾虹先生的一个老学生在90年代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故事:学校的中国画专业一直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新年之前,老师、同学互相团拜拜年,就在教室,同学们坐在下面,前面一排桌子摆开,系里所有的老师在台上坐成一排。每个老师会准备一摞自己画的小画,折成信封大小。准备多少随你自己的意,可以准备10张,也可以准备5张。折好以后放在自己面前,同学们一个一个上来,给先生们鞠躬拜年,然后从各位老师前面的桌子上取一张喜欢的画。只许取一张,不能说几个老师的我都要。几乎所有老师跟前的画都被同学取走,黄宾虹先生跟前的画,来的时候是几张,团拜完了以后还是几张,学生们不要。
黄宾虹先生的一个学生曾经回忆,有一次他在西湖边上散步,看到黄宾虹先生在西湖边上拿着本子,对着对面的山在画画。他觉得很奇怪,这样的老先生还写生吗?写生是从西方来的,我们这些年轻的搞美术的人才这样,哪有戴瓜皮帽、穿长袍的老国画家这么对景写生。他觉得很奇怪,就凑到后面看。看一眼老先生纸上的画,再看一看前面的景,根本不知道老先生在画什么,他画的跟对面的景和周围的景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传统的思考:“君学”与“民学”

在研究黄宾虹画学体系的过程中,我开始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过去对他很多看法其实都带着偏见,从他生活的年代以及他的装束,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封建的遗老遗少;只有深入到他的生平,看到他大量文章、其中随处可见的思想的火花,你才发现,原来黄宾虹思想深刻,关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弘扬,如何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与世界互动……所有这些这位老先生不仅都想过了,而且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黄宾虹谈艺录》
作者: 黄宾虹
版本: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黄宾虹对于艺术,有两个基本的划分,一是“君学”,一是“民学”。所谓“君学”,就是为政治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帝王服务。所谓“民学”。就是主张个性、自由、民生,有民本、民主、自由思想的艺术,强调个性化表达的这一类艺术,黄宾虹先生心中的文化史,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分野。
我们现在很推崇的唐代艺术,在黄宾虹先生眼里就没有多少地位。比如说楷书到了唐代,应该说不仅到了登峰造极,而且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出现了诸多楷书大家,比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楷书大家。但是楷书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个人的喜爱和提倡,成为了唐代“君学”的一种表达。所以历史上对于唐代的楷书也有一些人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说唐楷如“算子、奴书”。就是说,像一个个算盘珠子,工工整整、规规矩矩,但没什么个性,没什么自由的表达,是奴书。再比如唐代对画家的不尊重,像阎立本这样的大画家,给皇帝画像必须跪在地上画。这些东西都被黄宾虹认为是属于“君学”的东西。
另一方面,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张扬个性、尊重个性、提倡创作自由的一类艺术,黄宾虹先生给予很高评价,这是“民学”的范畴。因此黄宾虹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的古典主义和欧洲古代的古典主义,总的评价都不高。但是对于宋以后,尤其是元、明以后的文人画,却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他对欧洲印象派以后的现代派绘画,包括野兽派、立体派,也给予很高评价。这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黄宾虹,他们曾质疑黄宾虹哪里知道欧洲,哪里知道西方,哪里知道现代?
抽象章法,黄宾虹的现代性
为什么说黄宾虹有很强的现代性?黄宾虹的绘画中间有很内在的抽象。大家都知道塞尚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之父,之所以他能得到这么高的地位和荣誉,是因为塞尚认为绘画之所以必要,就在于画家的眼睛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世界上最恒定的结构”,艺术家应该把这个恒定结构发现出来,而且把它画出来。所以塞尚大量的作品,都是带有半抽象的结构,充斥在他画的内在之中。
黄宾虹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衡量一个人是真画家,还是画匠,关键在于发现恒定的结构,因为画匠永远不懂得在自然物象中间去完成抽象,而一个真正的画家是可以在对景写生,以及描写自然山川的过程中间,从中找到抽象的、稳定的结构。
黄宾虹自己就在做这个工作,在我看来,他就是“中国的塞尚”。他从大自然中间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以后,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弧和三角觚是这个世界中间最稳定的结构。三角弧和三角觚来完成一幅山水画的结构是最稳定,同时有最多变化的。

所以我们看黄宾虹所有作品,你从他画面最下面开始,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到最后背景远处淡淡的山峰,都是不同形状三角的咬合。这种三角,被黄宾虹提到了更高美学的层次,甚至把它和“民学”相提并论。他认为,“君学”不懂得三角不齐,所以一切东西都要求整整齐齐,要求的是方形;而“民学”的造型是三角的,这种不齐其实组织成了很多很多的“齐”。黄宾虹认为这样的三角觚才是最美的,反对“君学”的齐,反对整齐划一。

黄宾虹《山水》。
黄宾虹的了不起,就体现在他的现代性与现代感,他到大自然中间去写生时,眼睛看到的山川不是山川,他看到的山川是一个一个的汉字,他是看山如看字,画画的时候,整个山水画的不同章法都是汉字的章法。

黄宾虹先生因为是位文字学家,他对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钟鼎文到后来的大篆、小篆,一直到后来的行草都烂熟于心,所以那么多字存在他的心里头。

《黄宾虹全集》
编著:王鲁湘
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3月
所以黄宾虹先生一辈子留下这么多的山水画,特别是晚年以后,山水构图千变万化,不像我们很多的山水画家,画着画着就开始重复了。因为章法的变化,结构的创新太难太难了。具像的东西通过写生都可以解决,但是抽象结构变化非常困难。所以每一次黄宾虹出去写生,他看到山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像哪个字,基本结构就有了。然后他顺着这个基本结构去强化哪一部分,弱化哪一部分,哪一部分为主,哪一部分为辅,他心里头就一目了然。
黄宾虹研究专著的出版过程

《黄宾虹研究》这本书我1994年开始写,到1995年写完以后,便开始了这本书离奇古怪的出版过程,一直到1999年才出版。

《黄宾虹研究》
作者:王鲁湘
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7月
刚开始写出来,我不知道到哪个地方出版,找了好几家,都问黄宾虹是谁。最后我想,大陆不知道,可能港台地区会有所了解,正好台湾我有两位特别好的朋友,其中有一位还做过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们正好来北京看我,我就把书稿给他们看。他们说要带到台湾出版。结果到台湾转了一圈,没有出版社出版。推掉的理由是:这本书根本卖不掉,因为没几个人知道黄宾虹是谁。他们很绝望,说那就把书稿给我带回来吧。带回来过程中间,他们转到汉城,因为台湾的美术评论家管执中先生去参加汉城的亚洲双年展,结果在亚洲双年展,管执中先生因脑溢血去世,这份书稿也就不知去向了。
书稿当时都是手抄的,稿子没有了,只好再重新抄一遍。抄一遍以后,画家、杭州画院院长姜宝林先生自告奋勇,说鲁湘我把这个书稿带到香港去,香港还是有一批“黄迷”的。香港出版人说我们可以出,先把稿子给我们,我们进行一下市场调查,然后回答你。书稿就留在香港这家出版社。
姜宝林先生回来不久,这个出版社却失火了,出版社的书稿全烧了。我的书稿又没有了,又得重新抄一遍。姜宝林先生觉得特别愧疚,帮我联系了浙江的某家出版社,然而不巧的是这家出版社因为跟某个企业产生了经济纠纷,以致最后出版社被封了。我这个书稿又被封存了。
最后还是张仃先生出面,找了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把它放到一套散文丛书里,作为一本散文把它出版了。所以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社会上对黄宾虹都不是太了解。
黄宾虹先生不像我们现在的学者,可以系统地去写一本大专著,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绘画理论,大多都是一些断简残篇,一些很短很短的文章,发在无数的刊物上,很多还是像鲁迅一样不知用了多少笔名发表的。他诸多艺术及文化的观点,体现在他很多绘画的题跋上头。所以当时要对黄宾虹先生进行系统的研究,资料的收集就极其困难。

好在当时我们有一个民间的黄宾虹研究会,我当时是这个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所以就可以在每年的年会上和一些老先生,包括黄宾虹的亲属和弟子,以及江浙、香港地区的一批黄宾虹藏家进行交流,这样才勉勉强强算是收集了一部分资料,写成了这样一本书。

本次“乌镇文化讲堂”由建筑设计家张永和、雅达国际董事长蒋建宁、文化名人白岩松、作家杨葵(图右)、北京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图左)联合发起。

(编辑:李月)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