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不招新生”是臆想出的伪命题

  来源:本网原创张涛2017-09-1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要说适应大学生活,社团也是新生们需要适应的一部分,“社团不招新生”反而不利于其融入大学校园。
     9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该校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要求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引发热议。对此,南农党委宣传处一许姓教师回应记者,此举是“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转换。”(9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无独有偶,此前中国地质大学也曾对社团发布过“禁招新生令”。还有一些高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校方和辅导员老师不支持新生加入社团,甚至会委婉地对新生加入社团进行“打压”,比如规定大一学生只能加入一个社团。用南京农业大学这位负责人的话说,很多专业在大一时课业繁重,社团不得招新生是为了让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大学生社团,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大一新生们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要说适应大学生活,社团本身也是新生们需要适应的一部分,“社团不招新生”反而不利于其融入大学校园。正如麦克斯研究院教育专家马妍指出,大学社团对大一学生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新生很快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接触到师兄师姐,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为阻断大学新生参与社团等课外组织,使其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大学生活与高中有什么两样?联想到有南农老师称,学校现在格外重视考研率,莫非“社团不招新生”也是大学应试教育的产物?
  在一些人看来,大学里专业课是第一课堂,社团是第二课堂。实则不然,大学社团并非可有可无的第二课堂,而是与专业课同等重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作用。许多学生正是在社团培养了兴趣,学会了才艺,提高了自信心。同时,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否则难以担当起未来工作的任务。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社团经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活动策划,到人员分工,再到组织实施,整个流程下来对于学生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提升。
  “社团不招新生”,纯属臆想出的伪命题,对于新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也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以前,社团和学生组织每年第一学期招新,一学年末即有人“退休”,社团再筹划下一轮招新。不招新生把原有的节奏打乱,社团就要面临人手不够、青黄不接的尴尬。有学生社团负责人坦言,对于器乐、戏曲等社团,需要成员长期集体训练,提高技能、培养默契度,等下学期再招人,新老成员业务上很难对接。再者,少了新生的参与,社团大量的工作压在了学业颇重的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当然,应该看到,大一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在选择社团方面存在一定盲目性,有的一下加入好几个社团,疲于工作,也耽误了学习。对此,学校和老师不能搞一刀切的“不招新生”,而应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量力而行参与社团活动。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适当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调节精神、愉悦身心,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爱娣)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