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温下的最美人物:我们是一群环境守护者

  来源:中国搜索佚名2017-08-0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7月28号,对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袁琪来说着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和往常一样,端着盆,拿着刷子、抹布等工具来到监测站的7楼楼顶,这是本月最后一批需要他维护校准的空气监测设备。

7月28号,对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袁琪来说着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和往常一样,端着盆,拿着刷子、抹布等工具来到监测站的7楼楼顶,这是本月最后一批需要他维护校准的空气监测设备。

受9号台风纳沙的影响,在江苏上空盘旋了10多天的高温天终于过去,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高温下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保障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线劳动者们。

7月28号,对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袁琪来说着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他和往常一样,端着盆,拿着刷子、抹布等工具来到监测站的7楼楼顶,这是本月最后一批需要他维护校准的空气监测设备。

20多台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监测仪器在太阳的炙烤下泛着亮光,由于楼顶铺设了防水材料,热量从地面反射到空中,人站在其中更是灼热难当。袁琪徒手将已经晒的滚烫的采样管从监测仪上取下,放入端来的水中,用刷子仔细的清洗,遇上缝隙里的灰尘还要用镊子裹着棉花给挑出来,低着头清洗了不到一刻钟,一串豆大的汗珠从眼镜上直接滴到盆中:"我们采样管定期要清洗的,这有20个采样机,全部清洗完大概要3~4个小时,我还蛮爱流汗的,一出来就是汗,弄完了,所有衣服也都湿掉了。"

从楼顶眺望,紫金山都能窥得一角,夏天温度越高,空气能见度也就越高,这水晶天让人心旷神怡,但大气监测人员却没有一丝放松,他们要透过这无色的空气,看到其中的污染并要想尽办法攻克它,大气监测工程师张璘说:"大家都能看到蓝天白云,但是空气质量不一定达标,就是臭氧,夏天我们要重点关注臭氧污染物的移动和扩散的趋势,我们要分析它的成因,另外我们对一些重点污染区域,比如江北新区化工园,在它外围也要进行巡航监测,如果居民有投诉,还要进行布点监测。"

中午11点多,吴琪的工作还没结束,另一组监测人员也出发了,他们要去对外秦淮河进行常规监测,省环境监测中心检测部主管武超和同事每人端着50多斤重的箱子往河边走去,里面装了量筒、水下温度监测仪、PH试剂等必备设备。选好了监测点,他们把量筒从河中心位置放下打水取样,拉上来之后再完成分装、测试等8、9个工序,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他们在同一条河流上又选了2个监测点,上述行为再重复2遍,他们顶着烈日花了1个多小时才完成,记者蹲在一旁采访,手里握着的采访设备几分钟就滚滚发烫,只能两只手轮流着来拿。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全神贯注得盯着监测仪上跳动的数字,认真的记录,不顾已经湿透的后背。常年的户外工作,武超已经晒成了古铜色,他也不介意,还开起了自己的玩笑:"我膀子上的这冰袖是老婆买的,觉得已经对不起这张脸了,要对的起膀子吧,这监测工作我干了20年了,20年前可是小白脸呀,现在没办法恢复过来了,可能伤得很厉害,以后演包公可能很合适吧,哈哈。"

从外秦淮河里打上来的水,透明、略有些泛黄,武超说,除去太阳反射和水里原有的生物,其实水本来就是无色的,只是人为的添加才让水变了色,尽管自己和同事们肤色是一年一年加深,可这河水正在逐渐恢复它原有的模样:"现在逐渐开始变好,可能大家感知不是很明显,有一种不明显作贡献、默默作贡献的感觉,但是从一些指标是有好转的趋势,我们也在修改指标体系,让感觉和指标体系保持一致,我们现场监测人员工作要越做越细,越做越好。"

中午随便吃了两口,武超和同事又出发了,他们要穿过半个南京城去另外一个河流监测点,他们的车可能会经过过我们身边,或者他们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监测,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就像这空气和水一样,虽然无声无息,却为我们维护和打造一个无色、无污染的洁净生态。

(编辑:宇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