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朱艳萍--社区孤老的"贴心闺女"

  来源:宜春新闻网邹海斌,付建红2017-07-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10年来,她每天探望社区孤老至少2次,陪伴时间超过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她脑海里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就连大年三十、中秋、端午都是和孤老一起度过;她把孤老的冷暖牵挂于心,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一群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10年来,她每天探望社区孤老至少2次,陪伴时间超过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她脑海里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就连大年三十、中秋、端午都是和孤老一起度过;她把孤老的冷暖牵挂于心,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一群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她就是樟树市鹿江街道边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朱艳萍。2007年进入社区居委会工作以来,她用自己的奉献和真情,给社区孤老带去了家一般的温暖,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贴心闺女"。边街社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宜春市居家养老示范社区。她本人也获评宜春市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8月当选樟树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并作为唯一基层党员代表推选为主席团成员。近日,她又被全国老龄委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 用心陪伴孤老, 哪怕陪他们说说话"

2007年11月,32岁的朱艳萍调入边街社区居委会,开始了她与社区孤寡老人之间的一段不解之缘。

" 刚到居委会,工作上很多东西都不懂,社区的情况也不是很熟悉,每次居委会的老同志要到居民家办事,我就跟着一起去,希望能尽快和社区的群众熟悉起来,便于今后开展工作。"久而久之,细心的朱艳萍发现,边街社区老年人特别多,他们或是孤寡,或是空巢,或是卧病在床,还有的是儿女在外创业无暇顾及老人。"我统计了一下,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82人,其中空巢老人200多人,孤寡老人8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龄社区。"

在工作中朱艳萍感觉到,虽然有政府的好政策,孤老们不愁吃喝,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平日里缺乏亲人陪伴,生病时难以自理,使得这些老人心理相对封闭,日子过得算不上舒坦。为此,心地善良的她暗暗下了决心,不管每天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上门看看这些孤老,陪他们聊聊天,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开始,老人们对朱艳萍并不热情,和她聊天也只是问一句答一句。朱艳萍并未气馁,她改变以前空手上门的做法,每次都拎些蛋糕、水果等小礼品去看望孤老们。"人老了其实也像个小孩子,给她带去点吃的,她们就觉得你是真心尊重她,内心自然慢慢也就接纳了你。"

渐渐地,老人们喜欢上了这个乖巧又懂事的"丫头",平日里遇到点新鲜事、烦心事也都爱讲给她听,有时需要办个事或是买点东西,也都直接开口跟朱艳萍讲,真正把她当成了自家闺女。

吴雪梅本是个生性乐观的老人,前几年老伴因病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老伴去世的阴影。朱艳萍得知这一情况后,只要有空就往她家跑,甚至背来被子和老人住在一起,不停地开导抚慰她,还经常带她出去散心,终于让老人心绪逐渐恢复了平静。这几年,朱艳萍早出晚归,经常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

不怕累,不嫌烦,为了能让孤老们安度晚年,朱艳萍无怨无悔。几年下来,对于社区里每一位孤老的基本情况、生活爱好、患病经历等等,她都了如指掌,真正把老人们装在了自己的心里。

" 我把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当成第二个家"

2009年,为方便照顾社区"空巢"、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边街社区在当地挑选了一处相对宽敞幽静的院落,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这些年,中心共有服务对象185人,其中入住老人47人,上门服务老人138人。"老人们到了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我也就把那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朱艳萍说。

每天上班前,她都提前一个小时到中心去,了解当天的饮食安排,晚上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拉拉家常。一到节假日,只要天气好,她就和社区干部一道,推着轮椅陪老人们去公园、江边码头看风景,还常常联系志愿者为老人送去文艺表演。"每次看到老人们露出孩子般开心的笑容,我觉得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在朱艳萍心中,老人们都能开心幸福地安度晚年是她最大的梦想。

76岁的杨火秀是个聋哑人,又有轻微智障,常年跟随哥哥靠捡破烂为生。2012年2月,哥哥去世,她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连做饭都成问题。朱艳萍赶到她家,动员她住进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可老人死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无奈之下,朱艳萍只好一日三餐给老人送饭。一个月后,朱艳萍在给老人送饭时,发现怎么也叫不开门,情急之下和邻居一起撬开了锁,发现老人病倒在床不能动弹,大家赶紧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由于发现及时,杨火秀转危为安。出院后,朱艳萍和社区干部一起为老人梳洗一番,换上新衣服接进了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以后的一段时间,朱艳萍常常抽空来看望杨火秀,老人也渐渐地接纳了她,打着手势和朱艳萍交流,她也学会了不少哑语手势。有一次,老人打着手势比划着,居家养老中心的护理员怎么也看不懂,最后只能请朱艳萍过来,她一看手势就明白老人想说的是自己背疼,要用白酒擦拭止疼。

2013年8月,由于老城区棚户区改造,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要拆除,孤老们要转入樟树市福利院生活。开始老人们很不情愿,怕以后看不到自己的"贴心闺女",直到朱艳萍承诺以后照样常来福利院看望大家,孤老们这才放心搬了家。

" 老人们是我永远的牵挂"

清洗、消毒、敷药、包扎……在樟树市福利院孤寡老人胡三妹的房间,朱艳萍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熟练地为生病的老人做清疮处理。连日来,下班后的朱艳萍不是骑着电动车回家,而是急匆匆地赶到市福利院照顾病中的胡三妹。

胡三妹今年93岁,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搬到市福利院没多久就生病了,脊椎严重变形,背部生出了七八处大小不一的疮口,最大的一个有拳头那么大,而且不时发出阵阵恶臭,有的人捂鼻远远躲开。"老人背上的疮口真是触目惊心,这样的疼痛怎么受得了哦。"看着被病痛折磨得有气无力的老人,朱艳萍心里难受极了,她请来医生给老人看病,医生开好药后,嘱咐要每天按时敷药,否则疮口还将继续扩大。于是,朱艳萍自告奋勇地为老人换药,一天2次从不间断。

" 别小看换药,这可是份苦差事,真要坚持下来可不简单。"被朱艳萍的行为所感动,孤寡老人丁辉庭主动为她打下手。她告诉我们,每次换药朱艳萍只能弓着腰为老人清洗消毒,常常是四五十分钟直不起身子,换完药后必须靠着床头休息几分钟才站得起来。三十多天后,在朱艳萍的精心照料下,胡三妹病情明显好转,背部只剩一个疮口没有愈合,其他的都已经结痂。"说老实话,就算是亲生儿女,都不一定能像朱艳萍这样。"提及朱艳萍的好,福利院的老人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细心照顾生病的胡三妹,朱艳萍兑现着自己的承诺,隔三差五地买上点心、炖点鸡汤去看望从社区养老中心搬进福利院的孤老们,帮他们清洗衣物、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散心。"说老实话,在一起这么多年,其实我也离不开老人们。"而对于搬到这里的孤老们,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希望能常常看到朱艳萍,但又怕这样太累着她了:"朱艳萍一天不来,我们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可她来了又希望她早点回去休息,忙一天社区的事够辛苦的。"

朱艳萍对社区孤老的辛勤付出感染着身边人,社区的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也纷纷加入到关爱孤寡老人的队伍中来。年近九旬的廖细凤老人也是一名受帮扶对象。因老伴去世多年,膝下无儿无女,生活较为孤单。朱艳萍在悉心照料老人的同时,还联系了7名志愿者轮流值班,每天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忙完之后就坐在老人床前帮她按摩腿脚,陪她聊天。从此,老人的小屋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人常常老泪纵横地说:"你们真比我的亲人还要亲,不仅不嫌弃我,还这样关心我,来生我还要住到边街来。"

由于棚户区改造,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老人们不得不离开边街,朱艳萍时常挂念老人们,不时地找出记满了老人们电话的笔记本,一个一个打过去问候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到双休日有空时她就买上老人们喜欢的点心、糕点去看望他们。眼看着安置房小区就要建成了,拆除了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还会重新建起来,她盼望着到时接回老人们,继续为照顾孤老们累并快乐着。

(编辑:宇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