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李晓2022-06-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随着儿童阅读与审美素养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用图画讲故事”的绘本正成为小读者们的案头书,为其心智成长输送着丰富美味的精神食粮。怎样的绘本适合儿童阅读?如何才能推

      随着儿童阅读与审美素养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用图画讲故事”的绘本正成为小读者们的案头书,为其心智成长输送着丰富美味的精神食粮。

怎样的绘本适合儿童阅读?如何才能推动绘本精品迭出,给孩子们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力量?我们走近一些创造美、呵护美、传播美的绘本创作者、研究者、使用者,共同感受献给孩子的精品力作,共同维护一个洋溢着真善美的“图画世界”。

湖南长沙一栋普通公寓顶层,有一处精致的“花园”。紫藤萝、红月季、白栀子……缤纷的花瓣点缀在葱郁草木间,如同大自然不经意打翻的调色盘,令人惊喜与着迷。晨光熹微,76岁的蔡皋支起画架,手握画笔,沾一点细细调和的颜料,将酝酿已久的构想在白纸上轻轻画下。

被称为“宝藏奶奶”“绘本奶奶”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的先行者。近30年前,当绘本还不被大家熟知时,她为中国绘本拿下第一个国际性大奖——有国际插画界奥斯卡之称的“BIB金苹果奖”。几十年来,她创作了《七姊妹》《干将莫邪》《花仙人》等数十部绘本,作品因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温暖美好的基调而深受欢迎,影响了我国几代少年儿童,在海外亦享有盛名,还有画作入选日本小学语文教材。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曾赞其画作:“湖南有福了!”近期,随着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破圈传播”,伴着儿童绘本热的兴起,出现在片中的蔡皋与其作品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引来一片赞誉。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桃花源的故事》中“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场景。光明图片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蔡皋正在作画。光明图片

然而,采访中,她并未多提过往荣誉,只是说:“‘笔须留得住纸’,还是讲讲画笔下的故事吧。”

“童年是最美的时光,人生的第一个念头、见到的第一种颜色、听到的第一支童谣都在其中。我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童年。”谈及儿童绘本创作的初衷,蔡皋眼中有光闪烁。

这束光,最初来自外婆那遥远而美好的身影。

“我跟外婆长大,她会讲故事,我就听故事;她喜欢戏曲,我也跟着学;她爱惜文字,我们从不乱丢留有字迹的纸……”蔡皋回忆,“端午来了,外婆将包好的粽子递给我,我作为‘小联络员’,送到亲朋好友家。”一串串粽子有棱有角,飘着清香。姊妹争吵了,外婆会把镜子往她们眼前一放,笑着说:“喏,你生气的样子不漂亮哎。”孩子们见状,立即转阴为晴,“战火”悄然熄灭……

一幕幕情景渐渐定格,最终浓缩进了她的画里,韵味无限。那是《宝儿》中温良的母亲,是《月亮走,我也走》中嬉闹的三姊妹,是《花木兰》中勇敢的少女,是《出生的故事》中襁褓里的婴儿……外婆送给她一个多彩的童年,而她又用画笔给更多孩子的童年以温情与美好。

如果说,她在童年里为创作的根系找到了滋养,那么,对笔下作品精神内核的深度思考,就是艺术之花绽放的关键。“好比一朵积雨云,如果没有凝结核,雨滴就形不成了,又何谈滋养万物呢?”蔡皋说,只有把精神内涵想通了、吃透了,心中才有底气,笔下才有灵魂。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花木兰》绘本图片。光明图片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百鸟羽衣》绘本图片。光明图片

这种精神内核源自何处?在她看来,一是传统文化,二是现实生活。

中学课堂给蔡皋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语文课上,鲁迅笔下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打扮;美术课上,老师讲授的国画技法与意境;数学课上,无所不在的逻辑之美……这些与色彩、意境、结构相关的概念在蔡皋心里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只待破土萌芽。

如今回想,启蒙时的点滴积累,早已在潜移默化中为她开启艺术之旅点亮了一盏灯。沐着灯光,她自由地徜徉于传统文化长河之中,并将那一份崇敬倾注于绘本之上。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每每谈作品谈到动情处,她总会浅吟低诵。从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从古典文学到民间小说,那些青灯黄卷下伏案沉思的过往,都慢慢沉潜于笔端,成为画作中的点睛之笔,或是一道意味深长的留白。

1996年,因为机缘巧合,蔡皋与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合作,将陶渊明笔下“武陵人觅桃源,终入佳境”的故事变成了一册童书绘本——《桃花源的故事》。如此经典的传统文本,怎样以绘画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蔡皋特意强调了“追寻之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蔡皋轻声道,“异”就是惊奇,正因有了好奇,才让渔人鼓足勇气,探寻奇境。“我倾注笔墨,来描绘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整个过程。”

创作中也有困惑,比如画桃林时,她一度产生了“初极狭,才通人”的逼仄之感。“这时候,需要结合语境、文意与历史背景来琢磨与推敲,感受其中的意蕴,最终才能豁然开朗,画出理想中的桃花源。”

蔡皋认为,创作一部作品,如同射出一支箭,人的精神状态一定要饱满,否则就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为了保持这种状态,除了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外,深入生活、增加阅历也必不可少。

年轻时,蔡皋曾当过6年乡村美术教师,有过一段插秧种田、荷锄而归的农家生活。再回首,令她记忆犹新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村民的热情与厚道。“人们彼此信任,觉得我是个好老师,就待我十分亲切。”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宝儿》绘本图片。光明图片

翻看《桃花源的故事》,阡陌交通、翠竹夹岸、耕牛犁田,孩童竞逐嬉戏,农人围拢而坐……过往的田园生活被她糅进了画里、融入了笔尖,变幻出这些活泼的生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你看,那些山泉引水、垃圾处理的方式都是来自现代生活理念,我想借此传递一份对自然生态的尊重。”

此外,民谣也为她提供了一股创造力的源泉。“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这些用方言唱和的童谣与绘本中的一轮明月、一条板凳、一个竹篮融合起来,牵动着现代人心灵深处的乡愁。“那些最朴素的、最深厚的、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都来自民间。”她感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心不能老、学无止境,要对生活一直抱有热望。”退休后的蔡皋一直画笔不停,她说,只有汲取传统精华,融入广袤大地,走到劳动群众之中,才能挖掘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我想用画笔向孩子们传递一份健康、端正的心态,引他们走向光明,朝幸福的未来奔去。”

采访接近尾声,时间已是晌午。小花园里,日影浮动,透过枝叶空隙,洒下细碎的光影。这一方神奇所在,或许就是蔡皋心中的桃源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梦玲)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4日 07版)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相关阅读: “绘本奶奶”蔡皋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