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修复历史街区 唤醒千年古都城市记忆

  来源:中新网屈丽霞2022-01-1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新网太原1月11日电 (记者 屈丽霞)“文道巷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了府城一半以上的历史民居建筑,串联着明清府城八大城楼中唯一留存的拱极门,拥有丰厚的文化肌理和历史资源

中新网太原1月11日电 (记者 屈丽霞)“文道巷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了府城一半以上的历史民居建筑,串联着明清府城八大城楼中唯一留存的拱极门,拥有丰厚的文化肌理和历史资源。”10日,太原市龙投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志强在以“城市更新2022融合有道”为主题的山西省太原市文道巷项目推介会上介绍。

  太原有2500余年建城史,素有“龙城”之称。当前,太原正在打造府城文道历史文化街区,旨在串联起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唤醒城市记忆,再现“锦绣太原城”风貌。

山西太原修复历史街区 唤醒千年古都城市记忆

图为坝陵北街9号院历史民居。 屈丽霞 摄

  其中,府城文道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杏花岭区示范段),即府城文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串连了拱极门、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坝陵北街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总长度1.4公里,改造总面积约14.2公顷。整个街区建筑风格多样,明清、民国风格兼有,融合了历史演进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

  史料记载,太原古城建于明代洪武九年,周长24华里。城楼及大部分城墙于1949年毁于战火,仅存拱极门基座及西侧城墙残段。这是太原市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一段明代古城墙。数百年间,拱极门从未更名。街巷肌理和院落布局保存较完整,这一区域也是太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现的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空间,是很多老太原人的根脉所在。

  推介会上,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彦清表示,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城与府城集中度高。激活旧城潜力,开启府城建设新篇章是直观体现锦绣太原的主要方式。

山西太原修复历史街区 唤醒千年古都城市记忆

府城文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串连了拱极门、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坝陵北街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 屈丽霞 摄

  据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冯立君介绍,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利用工作,杏花岭区对项目范围内的文物古建进行了摸底、梳理,普查记录了街区点状传统建筑遗存的空间属性和风貌特征;搜集整理了有关传统建筑建设年代及由来、历史风貌照片等信息资料。同时,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物质环境整治与文化活力的协同提升,保护街区风貌、提升环境品质,保留温暖城市记忆、留住乡愁之地。

  龙投集团作为太原市城市建设更新的中坚力量,高标准组建招商运营团队,并委托清控文创(北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参与招商策划和前期运营。

  郭志强介绍,该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修复,修旧如旧、建新如故,修复两条传统街巷井市,最大限度保持传统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坚持高水平开发运营,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着力推动老城区消费升级,塑造特色商圈品牌,展现太原城市新形象,打造太原城市会客厅,彰显“最太原”文化魅力。

  据悉,文道巷项目分府城文化、街市体验、晋味烟火、国潮玩乐、亲子乐园、晋阳梦令、文化生产、街坊交往八个部分。其中,将永兴路地块定义为承袭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康养街区;将坝陵北街定位为富有活力市井生活气息的休闲街巷,以民国以来老太原人的生活习惯与市井印记作为载体,演绎传统太原生活方式,展现精致别样的太原风土生活;将拱极门地块定位为“最太原”府城文化展示区,强调对府城文化“最太原”的沉浸式集中展示功能。

山西太原修复历史街区 唤醒千年古都城市记忆

府城文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串连了拱极门、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坝陵北街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 屈丽霞 摄

  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及太原当地的专家学者,就文道巷建设、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塑造等方面建言献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祖明认为,这里有太原最具烟火气的巷子,应保留“山西的底色、太原的故事、烟火的人间”。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就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领域与项目运管公司清控文创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凝聚学校与社会力量、助力产学研发展。

  冯立君介绍,截至目前,府城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重点内容——府城文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杏花岭示范段提质改造项目建成。共修复2条传统街巷肌理,修缮19座历史建筑。太原市龙投集团公司围绕“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生活”五大业态,已启动招商活动。

(编辑:月儿)


山西太原修复历史街区 唤醒千年古都城市记忆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