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很多节日现代人已经不知道了

  来源:腾讯2020-07-0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节日是很多的,有些传承了下来,有些和现代的节日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些已经消失不见了。

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将文化不间断传承下来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衬托下,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在漫长的时间中,形成的不止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还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和国家的节日。中国古代节日是很多的,有些传承了下来,有些和现代的节日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些已经消失不见了。


如今我们熟悉的节日有“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是如今最盛行的三个节日,尤其是“春节”是中华儿女眼中最重要的节日,只是你是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在春节期间返回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团聚,诉说相思离别之苦。

中国古代的节日是以阴历(农历)为时间顺序的,下面我们就以时间(阴历)为序,看看古代中国有哪些节日,看看古人和我们庆祝节日有什么不同。

元旦。古代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古代农历正月初一日为元旦,预示新的一年的开始。这是中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最重要的节日。

人日。古代人的意识中,正月初一是鸡日,正月初二是狗日,正月初三是猪日,正月初四是羊日,正月初五是牛日,正月初六是马日,正月初七是人日。哪天是哪日,据说是根据女娲娘娘创造万物的顺序确定的,正月初七创造了人类,于是正月初七就是人日,所有人的生日。

上元。正月十五。上元也就是元宵节,在古代,上元节这天夜里,全城大街小巷都要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所以上元节也叫做“灯节”。现在在元宵节有放烟花的习俗,和古代大同小异。朱淑贞《生查子》中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就是描写上元节的盛况。

社日。社日是古代农家祭祀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两日,一般都是在种植农作物之前进行。如今社日已经很少有地方举行了,古代往往是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王驾《社日》诗中说:“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里描写的就是春社的场景。

寒食。清明的前一天,寒食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吃热饭,只能吃冷的饭菜。介之推(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寒食节”。关于介之推的故事,以后会讲到)。

清明。清明是传统节日很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在阴历四月上旬,清明节这天有踏青和扫墓的风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描写的便是清明时节路人回家的场景。

花朝。花朝是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是指百花的生日。神话传说中有花仙子,花仙子们在花朝这天要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生日。

上巳。三月初三称为上巳日,上巳日有洗濯污垢,祭祀祖先,饮宴踏青的风俗。杜甫《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浴佛节是农历四月初八,传说这天是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端午节在农村也成为五月五,这一天是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所设立的,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臣,于是就决定把这天定义为端午节。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现在已经是很重要的一项体育运动。

伏日。伏日分为初伏、中伏、三伏(末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也是保养身体的最佳时期。

七夕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牛郎和织女相聚的日子。关于七夕的故事很多,这天如今也被中国的“情人节”,被很多青年人喜爱。

中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也把这天“成为鬼节”。据说这天地狱大门是敞开的,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回到人间看望亲人。这天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有放河灯的风俗。

中秋节。八月十五这天是中秋节,顾名思义就是秋季的中间一天,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神话传说中,这天是嫦娥奔月的日子,在这天有吃月饼的风俗。

重阳节。九月初九,古人把九看做是阳数,所以九月初九就是重阳了。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望远,饮菊花酒的习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写在重阳节这天登高的时候,想起了山东的兄弟。

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古代冬至日是一年节气的开始,是很重要的一天。如今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惯。

腊日。十二月初八,也称为“腊八节”,在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惯,民间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说明时间已经快到了年关了。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在这一天有祭祀灶神的说法,现在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文天祥《二十四日》中说:“江乡正小年”,就是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也叫“岁除”,如今这天晚上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家人团聚,祭祀祖先。

(编辑:月儿)




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很多节日现代人已经不知道了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