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一刮脸老汉8旬犹“耕耘”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2018-05-2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南京浦口公园对面,一片树荫遮盖的空地上,有一个露天的剃头摊儿。79岁的剃头匠王伯名叫王效夫,13岁开始学艺,从业至今,已经66年了


  现如今,各类理发店层出不穷。从街边的普通发廊到商业综合体内的高端美发沙龙,人们总能寻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理发店。

  然而,曾经“独霸”理发界,靠着一根扁担就能“行走江湖”的传统剃头摊,却早已不再被年轻人问津。就连“剃头匠”这三个字,听起来似乎都与这个时代有了层隔膜,平添了几分遥远与陌生。

  不过,在城市的某些僻静角落,传统的剃头手艺人仍然举着剃刀和剪子,诠释着匠人们“最后的倔强”。比如,79岁的剃头匠王伯。

  王伯名叫王效夫,13岁开始学艺,从业至今,已经66年了。几乎这一辈子,他都在人们的头顶辛勤“耕耘”,并且,乐此不疲。

  在南京浦口公园对面,一片树荫遮盖的空地上,有一个露天的剃头摊儿。

  说是摊儿其实有些奢侈,因为全部的家当不过一辆被各类工具塞得满满当当的老旧三轮车,以及几把木制躺椅。这小小方寸间,就是剃头匠王伯施展身手的全部舞台。

  王伯在这里摆摊已经20多年了,每天清晨5点准时出摊,天黑时收摊,除了下雪下雨,天天不落。时至今日,来他这里剃头的基本都是老主顾。这些上了岁数的男人们对发型的要求不高,以光头、平头为主,图的就是王伯的好手艺以及低廉的价格。

  岁月在79岁的王伯身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他总是佝偻着背,步履蹒跚,一口牙齿几乎掉光了,说话时止不住的漏风,可一握起剃刀,气场却完全改变了。

  电推子紧贴着顾客的头皮不疾不徐地游走,自下向上一推到底,轻柔的触感下,却是恰到好处的内力,短短几十推,就把头顶变得清爽光洁。

  被人赞叹“老爷子手真稳啊”时,王伯却摆手笑笑:“老了,现在手脚都没年轻时灵活了,那个时候手腕更好,眼神也好,黑灯瞎火的,都能给人剃好。”言语中,藏着满满的骄傲。

  时间回溯66年,那时候,13岁的王伯刚刚拜师学艺,跟着师傅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师傅剃头时,王伯就站在一边观摩,闲暇时,拿根细棍代替剃刀,在自己的腿上模拟剃头的动作。

  3个月后,终于可以上手,第一个顾客便是自己的师傅,但凡剃的不好,师傅的巴掌便招呼上来。

  为了锻炼手臂的稳健和手腕的灵活,王伯剃头的时候会将装满热水的茶杯放在胳膊肘上,剃完头热水一滴不撒,这功夫才算到家。一直到了第五年,王伯才终于做到了游刃有余,也才正式出了师。

  如今,早已不再是剃头匠的天下,可王伯这里却并不缺客人。来的都是回头客,时间最长的在这儿剃头已经20多年了。说到王伯的手艺,客人们都是止不住的夸赞,除了剃头,王伯的“刮脸”也是一绝,甚至被很多老客奉为“南京第一”。

  所谓“刮脸”,就是“刮胡子”的加强版:用热水和毛巾将顾客的脸部敷热并清洗干净,涂上肥皂泡润湿软化,接着,用刮刀在面部肌肤上平扫,手起刀落,轻重得体,从额头到下巴,每一根绒毛都不放过,刀刀唰唰见响。

  王伯说,过去在行内,刮脸可是有严格的规矩标准的,整个脸“刮”下来,一共77刀半。而这“半”刀,正好是从眉心到鼻尖那刀。最妙的是,清理完脸上的杂毛,王伯还会用他柔软的双手附赠一套“面部按摩”。整个“刮脸”过程30分钟左右,却会让不少顾客舒服得进入梦乡。

  小摊虽简陋,工具款式虽老旧,但王伯对剃头的热情却始终如一。现在,他的儿子和孙子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尤其是孙子,前两年在繁华地段开了间理发店,生意很是红火。

  只不过,这“刮脸”的手艺,孙子怎么都不肯学。对此,王伯很是理解:“刮脸”是个细致活儿,可价格却不到10元。孙子这辈的理发师 ,花几分钟随便剪个头,起步就得30元。这么鲜明的差距摆在眼前,哪个孩子还愿意学呢?不过,嘴上说着理解,王伯的心里仍写满了遗憾。

  和剃头打了66年的交道,王伯说,做剃头生意,无非就两点:一是手艺过硬,二是服务到家。只要活儿好,服务细致,客人们自然能留得下来。而被顾客们信赖,对剃头匠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王伯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总以为做到个4、50岁就会退休,可没想到,这剃刀,一举就举到了快80岁,剃头这件事儿早已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轻时,摆摊剃头,是养家糊口的迫切需要,而现在,让他仍然坚持的理由早就只剩下了一个:剃头,真的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编辑:爱娣)



南京第一刮脸老汉8旬犹“耕耘”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