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7成受访者不太满意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标准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伍越2017-08-1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发放、少发放、扣工资等打折现象时有发生。
      一项对2004名所在单位应发放高温津贴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

70.6%受访者不太满意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标准

如果单位没有按规定支付高温津贴,41.3%受访者会维权

  漫画:朱慧卿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发放、少发放、扣工资等打折现象时有发生。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所在单位应发放高温津贴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3%的受访者所在单位发放了高温津贴,29.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70.6%的受访者不太满意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标准,认为标准过低或一般。如果单位没有按规定支付高温津贴,41.3%的受访者会维权, 34.1%的人不会。

66.3%受访者所在单位发放了高温津贴

调查中,66.3%的受访者所在单位发放了高温津贴,29.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3.9%的受访者不清楚。

北京某公司外卖员张立(化名)表示所在单位发放了高温津贴,“公司还给我们送餐员发放了药包和防晒服,有时会派人给我们送西瓜、冰棍等。我们每送一单还会有相应的补贴”。

某快递公司47岁的快递员王进(化名)对所在单位发放高温津贴的数额不太清楚,“具体多少没太关心过,有时候发的形式也不一样。我们大部分都是按照送快件的多少来定工资,多干多得,少干少得,有时候公司会把高温费补贴到工资里”。

调查显示,70.6%的受访者不太满意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标准,认为标准过低或一般。仅29.3%的受访者觉得标准高。此外,51.1%的受访者认为单位支付高温津贴的时间段合适,完整覆盖高温期;34.1%的受访者认为不合适,无法覆盖高温期;14.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北京某街道52岁的环卫工张洁(化名)说,北京最热的两三个月里,能多拿工资,感觉挺好的,“肯定不能和大公司比,但有总比没有好,能多买两瓶水喝”。

“北京最热的七、八月,公司福利还是跟得上的,和一些骑手比我们待遇算挺好的,该有的都有。”张立觉得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标准还不错,“肯定不会拖欠”。

张洁说,每到特别热的时候,单位还会给他们发防中暑的药、帽子等。

王进觉得夏天高温时的待遇比以前好了点,快递点会有胖大海等茶水,“但是每天很忙,也没工夫喝口茶,都是接了水就走,一天要送100多个件,顾不上这些”。

王进主要负责的区域是大学,“现在各个大学都有近邻宝(24小时快递自助服务运营商,服务于快递业最后100米——编者注),我们把件送过去他们会具体配送,所以还比较轻松,以前得在大太阳底下从早待到晚。我在这边干了十几年了,有的同学大一就来我这里寄件领快递,研究生毕业时还在我这。有时我们在校园里碰见,时不时给我送瓶水,送个冰棍”。

如单位没按规定支付高温津贴,41.3%受访者会维权

42.8%的受访者指出自己所在单位存在“用清凉饮料代替高温津贴”的现象,25.0%的受访者表示不存在,但听说其他单位存在这种现象,32.2%的受访者表示不存在,也没听说过。

张立介绍,有的小单位就只发点饮料,高温津贴根本没有,大家也都不会去提,因为不想和公司闹僵。

“我们干的就是这一行,风里来雨里去,有补助是好事,没有补助我们也得干。”王进说。

王进在公司做快递员很多年,也算是个老人了,“我和媳妇在北京,孩子在老家读书,我们只想着给他们多挣点钱,辛苦不辛苦是其次的。也不能为了这一个月几十块钱和公司闹,只能自己多注意,别中暑别生病”。

如果单位没有按规定支付高温津贴,41.3%的受访者会维权,尽力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34.1%的受访者不会,觉得用不着为这点“小钱”和公司闹僵;24.6%的受访者会看情况而定。

受访者中,一线城市的占34.9%,二线城市的占43.4%,三四线城市的占18.0%,县城或农村的占3.6%。所在单位的性质上,外资(合资)企业的占16.1%,机关事业单位的占17.7%,国有企业的占26.0%,民营企业的占36.1%,个体经营的占3.2%。(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伍越)
              编辑:红研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