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湖:体验古老的中华盐文化

  来源:新华社王皓,魏飚2023-06-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6月的运城,烈日炎炎。每到傍晚,位于中条山下山西运城市区的一段狭长湖泊,成了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这里是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6月的运城,烈日炎炎。每到傍晚,位于中条山下山西运城市区的一段狭长湖泊,成了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这里是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

跨湖大道中段,在一块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石碑处,是盐湖的一处观景平台。路过此处的游客,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就能看到中条山倒映在盐湖水中,如同一幅山水画,十分迷人。

运城盐湖观景台。(新华社发 赵玉祥 摄)

运城市摄影爱好者张卫平说,盐湖每个季节的景色不同,但同样美丽。盛夏时节,站在岸边的高坡上望去,盐湖色彩斑斓,红似绸缎、绿如翡翠,像一块块调色板。冬雪来临,这里还能看到火烈鸟、天鹅,在宽阔的湖面翩翩起舞。

运城市河东盐文化研究会理事尹冰介绍说,历史上,人类在产盐过程中把盐湖隔成一畦一畦的。因采用“垦畦浇晒法”产盐,运城盐湖被分成了大小、形状不一的小湖,星罗棋布。每块小湖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加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盐湖”的奇观。

运城盐湖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河东池盐博物馆馆长潘海珍说,据碳14同位素法测定,运城盐湖硝板下伏黏土年龄为4653±87年。有着约4600年采盐史的运城盐湖,记录着史前时期中华先民的采盐、生活痕迹,以及近代以来的工业生产史。

据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介绍,在与盐湖相守的中条山里,始凿于西周初期的虞坂古盐道至今保存着盐运留下的车辙印。沿着盐池,还能见到盐池禁墙依势起伏的残墙断壁。到汉代,河东池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

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盐湖边,可以想象,千年前,那些辛勤劳作的盐工,顶着烈日,经过集卤蒸发、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等工序,生产出闻名于世的“河东大盐”。

河东池盐博物馆展示的古法制盐场景。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如今,这项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孙冬青说,古法制盐正在计划恢复,将打造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人们来参观盐湖,就能直观地看到这一传统技艺。

在运城“70后”市民陈慧芬的记忆里,儿时的盐湖是白茫茫的一片,周边盐化厂产出的硝是日化产品的重要原料,“那时的盐湖就是一个工业生产基地”。如今,繁忙的生产场景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具有年代感的厂房成了新的景观。

工人们在运城盐湖采硝(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紧邻盐湖北岸,嵌入古城墙的河东池盐博物馆颇具特色。潘海珍介绍说,博物馆位于修复后的盐池中禁门遗址墙体空间内,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于2021年11月开馆。

河东池盐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支迎庆说,这座博物馆主要展出以“盐文化”为核心的文物、雕塑等,通过盐池形成、历史演变、盐池产盐等内容,集中展示运城盐湖数千年的变迁。

这里新推出的文旅项目吸引着小朋友前来参观体验。不久前,记者就见到了来自运城市的小学生们身着汉服,朗诵着远古舜帝巡湖时所唱的《南风歌》,体验着“拓印”“盐雕”的乐趣。

河东池盐博物馆内的研学课堂一角。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新华社国内部、山西分社联合制作

(编辑:月儿)



运城盐湖:体验古老的中华盐文化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