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梦 梦在不息

2025-08-29 09:19  315记者摄影家网  山东省青州市实验高中高一五班刘津菡   点击:1743

晨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总裹着一层湿漉漉的庄严。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碑顶浮雕,那些冲锋的身影、呐喊的面容便在晨光里苏醒——这是民族复兴的最初剪影,从不是沉睡的幻梦,而是奔涌的长河,在不息奔流中映着昨日的伤痕,也闪着今日的锋芒。

故宫角楼的飞檐,曾在炮火中颤抖。1860年深秋,英法联军的火把舔舐太和殿梁柱,珐琅器在烈焰中熔成铁水,古籍在浓烟里蜷作焦团。那时的“复兴”,是残垣断壁间未熄的星火: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破庙里伏案,让《中国哲学史》的墨香漫过断壁;梁思成在李庄油灯下提笔,用图纸留住古建的飞檐斗拱;黄旭华在荒岛狂风中调试,让核潜艇的蓝图在浪涛里愈发清晰。他们的梦从非镜花水月,而是用稿纸、图纸、演算公式垒起的基石,在至暗时刻,把“不息”二字深深刻进民族骨血。

深圳蛇口的开山炮响,惊醒了沉睡的海岸。1979年春天,推土机碾过滩涂泥泞,打工人的饭盒碰撞出金属脆响,工程师的眼镜片映着脚手架上的朝阳。那时的“复兴”,是特区夜空中不灭的焊花:袁庚在改革雷区里写下“时间就是金钱”,让观念的惊雷震碎沉寂;任正非在简易房里焊接着第一块电路板,让科技的火种点亮前路;张桂梅在大山深处点亮女高灯火,让知识的光穿透层峦。他们的梦从非纸上空谈,而是用推土机履带、生产线齿轮、黑板粉笔灰铺就的路径,让“不息”成了时代最铿锵的节拍。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正与空间站的机械臂共舞。当“嫦娥”揽月带回月壤,当“祝融”在火星印下车辙,当C919的机翼划破云层,复兴的轮廓早已超越古人“九天揽月”的想象。但真正动人的从非终点的辉煌,而是路上的每一步足迹: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用数字技术拂去壁画尘埃,让千年色彩重焕生机;塞罕坝三代人把荒漠种成林海,让黄沙漫卷处长出绿洲;凉山的驻村书记在塌方山路间留下最后的脚印,让脱贫的种子在泥土里扎根。他们让复兴之梦有了温度,让“不息”成了代代相传的接力棒。

站在港珠澳大桥的钢索下仰望,那些斜拉的钢索多像紧绷的琴弦,海风拂过,便奏响时代的乐章。复兴从不是静态的“完成时”,而是永远的“进行时”——它是虎门销烟池里未冷的余烬,是大庆油田喷出的第一股原油,是抗疫一线逆行者白大褂上的汗痕,是教室里孩子们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清亮童声。

这梦,不在橱窗的陈列里,而在你我掌心的温度中;不在史书的结语里,而在继往开来的脚步间。因为真正的复兴,从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向着星辰大海,永不停歇的奔赴。(山东省青州市实验高中高一五班刘津菡)

实习编辑:王曦

公众号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摄影作品

会员投稿|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 广告合作: 010-89456159 CCTV广告代理融媒《商企汇》摄制组、《科学导报·现代教育》、《山西科技报·立媒科经》《今日文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