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2025-07-30 17:15  315记者摄影家网  马金星 陈克   点击:2576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你从哪达来?

从老百姓中来。

你又要往哪达去?

到老百姓中去。

我们是民众剧团,我们向老百姓学习,

你看他们多勇敢;

勇敢抗战,勇敢生产;

你看老百姓已经活了几千年,几千年。

我们是来动员老百姓抗战生产,

你看老百姓的力量深无比,大无边。

我们来开垦荒山。

我们要使花开遍,花开遍在荒山。

在民主的边区,

我们自由地走来走去。

我们要叫胜利花开遍,

花开遍,在荒山!

这是民众剧团的团歌,由号称云南籍“狂飙诗人”柯仲平作词,“延安三怪”之一的杜矢甲谱曲,之后{大众艺术野战兵团}的旗帜便飘扬在边区的热土上。

前不久,美国刚刚度过了他们的七月四日而在我们的革命文艺史上也曾有这样一个生于七月四日的光荣团体,这就是1938年7月4日在延安诞生的民众剧团,被称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1984年任国保、史雷拜访原副团长刘克礼

它的前身是在原延安县师范学校基础上的“乡土剧团”跟原延安县“群众业余剧团”调配、充实下组建的。成立后的民众剧团临时归属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领导,柯仲平同志任团长,刘克礼同志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部主任,墨遗萍任教务部主任。李丽莲曾担任音乐教员。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在筹建剧团之前《一条路》马健翎著(日本侵略者占领山西平遥后,农民刘有道的儿媳和孙子惨遭杀害。刘有道由此认识到,只有打倒日寇、铲除汉奸,才能够过上好日子,抗日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让儿子参军,投身抗日斗争。该剧演出时感染力十足,当虎儿报名参军的情节上演时,曾引发台下几千观众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回关东》张季纯著(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东北某青年因家乡沦陷而参加革命战争。家乡解放后,他回家探望母亲和妻子,却发现叔母做了汉奸,将其母与妻赶出家门。青年随后告知当地政府,成功抓获叔母,迎回了母亲和妻子,一家人得以团聚。)这样有关民众抗战题材的剧目便已传播在延安。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柯仲平(1902--1964)

全团的组成大体分为三部分

1. 知识分子,以柯仲平为首投奔延安的人员

2. 是马健翎带队延安师范的学生

3. 延安县的老百姓及工人(以刘克礼带队的延安工人业剧团成员)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墨遗萍(1909--1982)

剧团成立后所面对的是吃粮还没有列入预算靠边区文协节省下的粮食贴补,甚至赊账维持剧团运转,临时住所遭到房东催租,驻地还遭到日机轰炸。

很自然,20多人的剧团在任何情况方面都是紧张,不够用的。上到团长下到炊事员皆是身兼多职。如马健翎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音乐伴奏员。常是前边演完戏下一场就去幕后打鼓。有的演员刚化好装候场便去伴奏。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此时,当毛泽东同志得知剧团窘境便慷慨将300块稿费捐助剧团以扩大其影响力,随后剧团用三百元,买了毛驴、汽灯。贺龙同志从晋西北回来,赠送了二十块法币。李富春说:“周恩来、博古同志从蒋管区回来了,他们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可能有钱。”柯仲平写了信,果真每人给捐助了五十元法币。贺老总得知特意把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如钢盔、皮鞋、军刀、军大衣等,托刘白羽、林山从前线带回。张鼎丞也送了许多战利品。陈云还送给一个小电影机。李富春同志曾称赞说“真是白手起家啊”!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柯仲平在《新中华报》撰写介绍文章《生长着的民众剧团》:边区群众爱看、爱听、爱唱自己祖传下来的秦腔、道情等。因此我们下决心成立了民众娱乐改进会,而且将爱唱秦腔者组成一个民众剧团。我们请了王若飞为指导,从七月起改为“职业化”。但困难太多,好在周扬热心,决定由边区教育厅帮助五十元。 抗援会、总工会、妇联、青救会、商会、抗大、陕北公学、总政治部、西北战地服务团等都给民众剧团以经济上的帮助。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狂飙诗人”柯仲平

舞台两边贴着对联,上联:“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额是:“团结抗战。” 

陕北老乡用《信天游》来称赞剧团:“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咱们的民众剧团过来了”;“一杆大旗硷畔上插,我把你亲人迎回家”;“黄米馍馍就酸菜,我把你剧团没错待。”在1941 年柯仲平调文协后,剧团由马健翎负责同时兼任编导主任,这里成为边区现代戏的试验田。剧团坚持演出宣传民族气节,动员抗战的《好男儿》、《拿台刘》、《查路条》、《一条路》、《中国魂》、 《回关东》、《中国拳头》;表现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三岔口》、《抓破脸》、《八千马》、《官逼民反》、《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赞扬边区人民生产自救、军民一家的《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两亲家》以及反封建的《神神打架》、《桃花村》、《三妯娌》等。毛泽东同志看了《中国拳头》,亲笔题了“简单,明了,动人”六个字;看了话剧《国魂》,建议改为秦腔,并易名为《中国魂》。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边区文协领导的民众剧团,经四个月外地活动,于 6 月 16 日归来。该团负责人柯仲平谈及经过,出发时 30 人,归来时已扩充到 41人。路经延安、延川、定边、盐池、志丹等地,步行两千五百里,历时四个月零三天。各地群众对他们的演出颇为欢迎。有人说:“你们演戏一天,胜于我们工作三个月。”在瓦窑堡曾展开过对反顽固分子的斗争。通过这次“小长征”,他们胜利地完成了边区政府教育厅的任务。柯仲平讲,该团将扩充到三个团,经一两个月的训练再出发到外地工作。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柯仲平在《团结》杂志第 12、13 期上撰文《民众剧团出发》。说“我们很快乐,像一只羽毛未长全的鸟,第一次飞出巢去。什么鸟?民众鸟。飞到哪里去?飞到广大的民众里面去。”“我们的戏,内容是抗战的故事,有头有尾唱的是秦腔,老百姓完全熟悉,这当然也是我们受到热烈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将走遍边区的山川,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用切切实实的工作来回答我们的领导者。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一九四〇年

12 月17 日 马可同志写出《在“民众剧团”五个月的工作总结》。总结谈到:剧团团长柯仲平,剧务部主任马健翎,宣教部主任尚伯康(第一部眉户现代戏作者)。乐队伴奏由王晓明(抗大)负责,教歌由牟尼(牟决鸣/鲁艺戏剧系)、肖肃(美术系)负责。这时期,教唱马可作曲的歌有《陇东中学校歌》(柯仲平词、庄映和声)、《打顽固》(肖梦词)、《我们笑》(尚伯康、马健翎词)、《歌唱吧,中国的儿女们》(冯乃超诗)、《我们是留守兵团》(侯唯动词)、《开盐田》(柯仲平词)、《克服难关》(柯仲平词)。大合唱《盐工大合唱》(侯唯动词)。歌剧《军民之间》(两幕,侯唯动词)等。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一九四一年 

1月7日~8日 重庆《新华日报》连载惊秋文章《陕甘宁边区新文化运动的现状》。文中说延安文坛的主要领导机关是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烽火剧社、抗战剧团、民众剧团的观众对象是民众、士兵,演出是简单的话剧、活报、秦腔、舞蹈等。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著名剧作家马健翎,陕西米脂县东街小巷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编导主任、团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在米脂中学读书和河北清丰师范教书期间,就曾编演话剧《冲上前去》等抗战题材剧目。1937 年在延安师范任教,组织学生成立“乡土剧团”,排演了他写的小型话剧《中国拳头》、《大中华的儿女》、《上海小同胞》、《白胡子老头》、京剧《逃难图》;秧歌剧《有办法》和秦腔剧《一条路》。1938年民众剧团成立后,不断创作秦腔剧《好男儿》、《查路条》、《中国魂》、《三岔口》、《干到底》、《小精怪》,眉户剧《两亲家》、《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和秦腔剧《抓破脸》、《血泪仇》、《一家人》(又名《保卫和平》)、《穷人恨》。同时改编了不少历史戏。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枣园会三贤 

有一天,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张闻天给民众剧团打电话通知:“毛泽东邀请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三同志到枣园一见。”他们三个结伴而去。毛主席握手后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毛泽东对柯仲平说:“云南诗人柯仲平真有股犟劲,你们民众剧团比抗战剧团成立晚好几年,但也是在创作力量和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诞生的;一个时期,是靠种田做工写的剧本,靠大伙节衣缩食搞募捐解决经费问题的。‘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深入根据地,大写根据地,连续创作和演出了《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等剧目。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1946年11月21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召集各剧团负责人开会,动员和组织剧团下乡。宣传部长李卓然说,自《讲话》发表和中宣部指示下达后,文艺界作了很大努力,尤以鲁艺的秧歌剧,民众剧团的《血泪仇》,平剧院的新型歌剧,青年艺术剧院的活报剧等,最受百姓欢迎。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穷人恨》    剧 照

李卓然阐述毛主席名言:“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中国魂》1964年版

民众剧团的第二次“小长征” 1944 年3月8日返延。曾在关中分区活动七十五天,行程九百余里,路经两个县,八个区,七个乡、五个村。演出戏剧六十二次,秧歌舞十五次,观众约四万人。演出节目有:《张丕谟锄奸》、《血泪仇》、《算账》、《刘二起家》、《鲁进保的灾难》等。此外该剧团为劳动英雄画像 150 余张,写春节对联千余幅。帮助群众订生产计划,组织变工队等,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受群众欢迎。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边区文教大会 1944 年 11 月 9 日表彰柯仲平、马健翎等领导的民众剧团,颁发“特等模范”奖旗。授予马健翎个人特等奖和“人民艺术家” 称号。该团自 1938 年夏建团七年来,始终坚持为边区人民服务,成绩卓著。他们遍及边区23个县 190多个县政乡村,演出高达1475场次观众260万人以上。可以说没有哪个团体有如此成果。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边区文教大会还表扬了杨醉乡领导的抗战剧团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边区文教大会历时一个月于 11 月 16 日闭幕。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罗迈(李维汉)作总结《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活动》,讲边区群众文教工作的总任务;新的时期开始了;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加强领导;质与量并重,反对形式主义;培养大批边区知识分子是开展文化运动的总关键。会上文艺界获个人特等奖的有刘志仁、马健翎、杨醉乡。边区民众剧团获集体特等奖。还有个人甲等奖 54 名,个人乙等奖 87 名,普通集体奖 50 名。大会通过《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决议全文见 1945 年 1 月 12 日《解放日报》)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签署给杨醉乡的奖状上写道:“群众艺术的先驱”。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马健翎、田汉、柯仲平、柳青

延安民众剧团在抗战中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 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参与抗战:

剧团以戏剧为武器,创作并演出了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剧目,如《好男儿》《查路条》等。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演,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动员他们积极献身抗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舞抗战士气:

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民众剧团深入农村、部队进行演出,为广大群众和战士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精彩的戏剧表演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疲劳和压力,还振奋了他们的抗战精神,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鼓舞,更加坚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 推动文艺大众化,促进抗战文艺发展:

剧团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践行者,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动了文艺的大众化。他们的实践为抗战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促进了抗战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其创作理念和实践深刻影响了后续的革命文艺,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源头。

责任编辑:土火   编辑  马晓梦)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抗战中的“民众剧团”

公众号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摄影作品

会员投稿|网站地图|提意见

客服电话: 广告合作: 010-89456159 CCTV广告代理融媒《商企汇》摄制组、《科学导报·现代教育》、《山西科技报·立媒科经》《今日文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