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成传入书林 石化人物飘墨香——参观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随笔

  来源:大众生活汇叶建华2025-07-1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七月的北京,迎来了全球化工领域的历史性盛会——“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这是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与亚太化工联盟大会50年来首次联袂在中国召开。

2025年7月15日

叶建华

七月的北京,迎来了全球化工领域的历史性盛会——“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这是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与亚太化工联盟大会50年来首次联袂在中国召开。

本届大会以“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学术交流、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平台,共议化学工程的范式变革,共享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共促全球化工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亚太化工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等30余个国际机构参与其中。

本届大会由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和亚太化工联盟授权,中国化工学会主办。

大会发布《北京倡议:拥抱范式变革·智造绿色未来》,凝聚全球化工转型共识。

大会共设置“化工与基础产业再造、化工与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化工与智慧创新、化工与教育培训”四大议题,通过“2+34+900”(2场大会报告会、34个主题分会场、900余场前沿报告)等交流形式,共同推进化学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本次活动吸引超千位企业代表、5,000余位大会代表及超20,000名专业观众。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66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参展。

2025年7月15日,雨后的夏晨,褪尽了暑热,天空澄澈如洗,温润清凉的风拂过面庞。我和中国化工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秘书长、《古今石油和化工人》主编翟海潮、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总编辑汪鑫应邀踱入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展馆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恰如这洗练之后的天空,清爽而明净。

中国石化、化学工业、中国石油三家出版社联袂布展。新书飘香、理念超前、吸引眼球的展位前迎来许多国内外读者。中国石化出版社举办的《碳中和与塑料循环科普教育丛书》新书发布会成为一大亮点,他们从娃娃抓起、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塑料循环经济与环保教育的践行受到观众好评。

我们在参观时看到,《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辑)》新书放在了展柜的显眼位置,这部凝聚着上百位专家、作家、编辑的讴歌石化功勋、记录时代画卷、讲述动人故事的石化人物传记将会借助国际化工大会、展览的强劲东风走向世界。这是一部让世界了解中国石化工业和人物的教科书,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珍贵。

当我们漫步徜徉在琳琅满目的书林之时,一套黄色封面的院士传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书页泛着岁月温润的光泽,犹如历史深处伸出的手掌,抚摸着今日蓬勃发展的肌理。这是中国工程院组织策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

几年前,我有幸受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委托作为主笔之一参与了《蒋士成传》采写工作,追寻蒋士成院士的足迹,前往仪征、上海、北京、仪化档案馆、纺织设计院档案馆等多地,多次采访蒋士成院士及其夫人陈雅。采写蒋士成院士之旅也是精神洗礼之旅,历时几年的采访、写作、修改、评审都是人生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采写结识了一批中国工程院、仪化公司和出版社的朋友,增长不少新知。谈起中国的化纤、聚酯、的确良我珍藏着不少真实的谈资。这也是我后来投身采写《化工泰斗侯德榜》传记文学作品,撰稿和主编《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的原始动力和初心使命,因为我知道,这些感动人的人值得铭记,这些年事已高的前辈需要抓紧采写,否则会留下遗憾。

5年前出版的《蒋士成传》仍然在国际化工大会、展览上亮相展出,可见人物传记在图书市场有着长久、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珍贵。

归途清风习习,拂过面颊,拂过胸膛,也拂过我心灵深处被点燃的思绪:原来所谓奇迹,不过是那些执着于创新的人们,在时间荒原里,以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出的新绿。

雨洗天地净,化工亦可清;晴雨皆为征程,惟此坚韧之柔韧,于天地间不息流淌,终将把未来染成一片更澄澈的颜色,那是人心与科技交融后,在大地上酝酿出的永不枯竭的春天。

此次参会参展,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做好《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丛书的信心和斗志。我想我们团队的文友和作家们也会受到鼓舞和激励。

让我们一起努力!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责任编辑:土火)


蒋士成传入书林 石化人物飘墨香——参观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随笔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