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3)》正式发布 我国民族奶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来源:消费日报实习记者 暴梦川2024-03-0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2023中国奶业D20峰会暨2023中国奶业展览会上,《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1 副本.jpg

本报讯 (实习记者 暴梦川) “2022年,中国奶业生产继续增长,产业素质稳步提升,规模化养殖比例进一步提高,乳品质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国产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在7月19—21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2023中国奶业D20峰会暨2023中国奶业展览会上,《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会上指出,2022年我国奶类产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大关,位居全球第四位,奶牛单产9.2吨,是2008年的两倍,规模牧场奶牛单产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奶业素质显著提升,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有高产优质的奶源基地、世界一流的加工企业、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产能、质量、竞争力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奶业振兴的基础更加深厚。”马有祥表示。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奶类产量4026.5万吨,同比增长6.6%;乳制品产量突破3117.7万吨,同比增长2.0%。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88%,生乳中乳蛋白、乳脂肪、菌落总数抽检平均值达到欧美奶业发达国家水平,体细胞抽检平均值优于欧盟标准,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4年保持100%。

《报告》指出,我国民族奶业竞争力正在持续增强。2022年,国产奶与进口奶比较评估显示,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指标均符合中国、美国及欧盟限量标准。其中,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市场稽查专员毕玉安指出,奶业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风向标。他建议,乳业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能力、提升乳制品研发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对准薄弱环节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为人民群众生产出更多品种、更高质量、更加营养的乳制品。要主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推动资源环境利用,开展清洁标签行动,准确清晰标注产品的企业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等关键信息,避免过度包装,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此外,《报告》还指出我国乳制品消费的增长趋势趋于平衡。《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17.3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降低10.6个百分点;人均乳制品消费量42千克,比上一年减少0.6千克;奶业主产省生乳收购平均价4.16元/千克,四年来出现首次下降。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谢立安在会上表示,未来将着力从三个方面推动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大力实施“三品”专项行动,积极发展配方乳粉、奶酪、奶油等产品,丰富乳制品种类,保障乳制品供应链稳定,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二是努力推动乳制品行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三是加大对特色乳制品产业的培育力度,营造百花齐放的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奶业协会还在会上发布了《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体系》《中国乳制品消费扩容提质指导意见》《中国奶牛种业战略发展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我国奶业全面振兴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其中,《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体系》设置了“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新产品产值率”“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原料奶总产量增长率”“乳制品总产量增长率”等80个各项关键指标;《中国乳制品消费扩容提质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乳制品消费结构,拓展乳制品消费群体,并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实现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分别突破45千克和50千克的目标;《中国奶牛种业战略发展意见》则提出,建立现代奶牛自主育种体系,完善自主育种长效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奶牛遗传评估中心等,到2030年实现年均奶牛品种登记15万头以上、奶牛育种核心群规模5万头以上、奶牛群体平均年单产量在1万公斤以上等预期目标。

据悉,本届大会以“启航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为主题,参展企业500余家,展位面积9万余平方米,展示范围从种植、养殖、繁殖育种、机械设备、动物保健到乳品加工、包装、运输、消费、贸易等,涵盖奶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大会同期还举办了2023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2023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奶牛育种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乳品科技创新与品质提升论坛等17个专题论坛。

(责任编辑:土火)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